魏书钧挑战高难度改编《河边的错误》演绎余华笔下荒诞故事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故事,难度,改编
  • 发布时间:2023-11-04 16:17

  文/钟 茜

  改编自余华同名先锋代表作,由新锐导演魏书钧执导、朱一龙领衔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10月21日全国上映。该片曾入围、展映于戛纳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伦敦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等22个国际电影节,并斩获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两项荣誉,映前猫眼、淘票票双平台想看人数突破20万人。

  电影延续原著小说荒诞现实主义的风格和戏仿侦探小说的特色,讲述一个被河溪环绕的小镇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案,刑警队队长马哲(朱一龙 饰)前往调查,不料案件陷入困境,整个小镇都被恐慌的气氛所笼罩……

  “这是我第一次改编小说。”导演魏书钧坦言,“每个读过小说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马哲,因此改编最重要的是把原小说更内在、更深层次的感受传达出来。”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运用大量长镜头,营造真实细腻的20世纪90年代氛围,力求还原余华笔下的南方小镇。

  改编曾难倒张艺谋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198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讲述一桩吊诡的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队长马哲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记忆中。

  “这部小说改编起来是一个陷阱。”余华曾透露,陆小雅导演、张艺谋导演先后买下版权,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当年)我跟张艺谋两个人讨论了四五天都理不出一点头绪,他后来转而去拍《活着》了。”《河边的错误》原著改编难度大,主要在于其跳跃叙事、前卫结构,以及先锋派艺术风格。这也让观众对此次改编充满好奇。

  回忆拍摄初衷,魏书钧介绍,“2018年,出品人、总制片人唐虓珲向我推荐了这本小说。他表示,小说故事精彩、气质独特,很值得影视化改编;虽然写于三十年前,但今天看依然先锋。”带着高期待看完小说后,魏书钧深感震撼,“疑云重重的氛围、叙事的吸引力,以及随时可能浮出水面的毛骨悚然。”2020年,魏书钧终于得到了改编的机会,他带着最初的阅读体验,开始了两年多的剧本工作,“对我而言,这简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创作,又惶恐又幸运,这是一次向前辈艺术家学习、致敬的宝贵机会。”

  魏书钧告诉记者,改编的难点在于“无法把文字直接翻译成影像”。剧本创作阶段,他从自己执导的《永安镇故事集》中找到了突破口,影片讲述一个电影剧组入住永安镇拍摄的故事,“片中的导演对编剧说,‘这部电影你不要理解,要感受。’”这句台词让魏书钧放下对侦探类型的预期去理解小说,对《河边的错误》剧本改编有很大帮助。魏书钧也建议观众,“放下固有的经验,去感受,会得到更多。”

  “在和编剧康春雷讨论剧本的过程中,主创发现原著既是一部戏仿小说,又有犯罪元素。电影一方面要把案件讲清楚,另一方面要呈现小说戏仿的观点、味道,这是难点。”电影新增了主人公马哲生活的部分,使故事脉络更为丰满清晰,削弱了原著中对于幺四婆婆、王宏、许亮等角色的刻画,结局也有所改动。作为原著作者,余华在电影首映礼上肯定了此次改编,认为该片拍出了90年代的生活质感,尤其是“最后的场景我觉得特别好,比我自己写的结局要好,改编就是要这样”。

  快速增减重二三十斤

  朱一龙表示,“怎么把文字对内心的描述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是开拍前我面临的挑战。因为这部戏没有高强度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太多强节奏的表现方式。所以马哲这个角色,我不能通过‘演’(设计一些表演方式)去完成。”

  为了适配现实生活中有刑警队队长“过劳肥”的特点,增强角色在职业身份上的真实感,朱一龙快速增重30斤。随着剧情推进,为了呈现人物状态的转变,朱一龙又在短短两个月内减重20斤,“这部戏是顺拍的,我用这个过程中生理产生的变化,来展现马哲在破案期间承受的一切,用一种外化的方式,把他从内心挣扎到逐渐走向荒诞的感受表现出来。”

  由于原著中有关马哲外貌的描写不多,如何让马哲的形象更具体,也是人物塑造的难点。朱一龙提到,某次翻看老照片时,看到一张多年前余华留着中分发型、站在雪地里的照片,“突然觉得马哲在我脑海里出现了。”

  在魏书钧眼中,朱一龙是“敬业、认真、聪明的演员,他对剧本助益良多”。朱一龙的加入,让马哲多了几分内在的能量,“这种能量,仿佛更能吸引我们穿透这张英俊的脸,抵达他的心里——角色更为复杂幽暗的内心世界。”魏书钧和朱一龙经常在现场讨论不同的表演方式,一遍又一遍地看回放和演练,力求表演既写实又足够有说服力。“我们常常在监视器前讨论一场戏里肢体动作的顺序,很怀念和他一起那段纯粹、愉快的创作时光。”

  影片故事发生在90年代,除了从服化道等方面还原年代氛围,该片还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镜头,开拍前都要反复排练。“90年代给我的印象是质朴的。一方面,胶片这种特殊的介质,有助于复原时代的影像氛围;另一方面,胶片提供了‘看得见时间’的可能性,它并非数字流程里后期调色可以达到的。”魏书钧表示,对一段旧时光的塑造,胶片可以给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之前没有完整地用胶片拍过电影,也想试一试。这是奢侈和冒险的!虽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胶片电影已渐渐远离公众视野,但每当胶片摄影机的马达声响起,某种既衰落又神圣的仪式感就会袭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