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心里,是教育最近的路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教育,认知,家长
  • 发布时间:2023-11-11 16:21

  文 公晓璇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关切。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孩子健康成长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有些时候家长感觉自己“殚竭心力终为子”,结果却是孩子对“父母心”的不理解,家长给予的,并不都是孩子所需要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迷路”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从知道到做到

  随着讲家庭教育、亲子问题的短视频在各类自媒体平台上的广泛传播,家长耳濡目染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几个关于成长问题的有热度的专业词语,例如:安全感不足、原生家庭问题、讨好型人格、松弛感。也知道要做一个情绪稳定、接纳孩子、提升认知的家长。

  但问题是,即使我们知道了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和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就真的都能做到吗?就像现在家长都知道不能随便打骂孩子,但是在面对让我们崩溃的当下,那一股火直冲脑门,哪还管得了那么多,来个“先吼为敬”。我们也知道要求孩子乖巧、听话是不对的,会让孩子的情绪积压在心里,慢慢成为讨好型人格。但是当孩子反抗家长,“发表独立宣言”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用我们所谓的权威去压制他们。家长常常情绪不稳定,在吼叫和道歉间徘徊,弄得孩子也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戏谑地说:“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臣妾真的做不到’。面对一个‘熊’孩子,我没招了。”

  家长都知道孩子沉迷手机不好,但是经常出现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的场景是:大人围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一人抱一个手机或者ipad聚精会神,旁若无人地看着、玩着。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开始喜欢上手机的原始场景吧。家长因为自己的事情,疏于陪伴,所以扔给孩子一个手机,换得片刻的休闲。可谁知,懒惰是会上瘾的,高质量陪伴需要家长付出时间精力,所以让手机陪伴孩子的时刻越来越多,以至于父子、母子间自此相忘于“江湖”,各得其所,各自欢喜。所以,看手机的源头或许在于父母,是父母的陪伴太少。哪能一股脑只去埋怨孩子呢?

  一些孩子厌学、辍学,在家玩手机。家长把不上学的矛头直指手机,甚至是“提手机色变”。各种家长和手机的战争拉开大幕,轻则让手机和孩子藏猫猫,重则直接上演摔手机的戏码,赔了手机又伤了感情,可是孩子还是不上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玩手机的本质,首先是手机能够给与陪伴;另一个原因,手机能获得快乐和成就。而不上学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孩子在学习上获得不了成就感,只感受到了挫败,自己又无力解决时的一种逃避行为。

  很多亲子问题的发生,说到底,是家长的成长赶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所以,孩子的问题,家长没有能力去探寻究竟,也没有方法去应对解决。

  《家庭的觉醒》一书中说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父母内心各种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家长不要再四处“寻医问药”寻找管理孩子的妙招了,而是要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先了解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努力修正自己。是因为“好面子”害怕孩子不争气?是恐惧多,担心孩子做错事?是因为期待太高,“鸡”自己太累,进而鸡娃?还是因为自身对于爱的匮乏,所以给不到孩子无条件的爱?等家长自己真的成长了,从知道到做到了,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看懂了,解决了。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实我们很多家长误解了教育的内涵,只是一门心思在“教”上下功夫,老想主动为孩子做点什么,报辅导班、报兴趣班、监督作业,而忽略了真正应该做的“育”。孩子像一棵幼苗,有自己的生长过程,不仅要施肥,还需要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养,甚至是狂风骤雨的考验。

  此刻的你,深呼吸,静下心,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抱怨的?是努力奋斗的,还是及时躺平的?是自私小气的,还是慷慨大方的?是诚信厚道的,还是耍小聪明的?相信此时,你对自己已经有所察觉。

  那我们再想一下:我们渴望我们的孩子变成什么样?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积极乐观,诚信友善,努力学习,阳光有爱,愿意分享——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品质,都不足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矛盾出现了,家长自己做不到,却寄希望让孩子做到。或许孩子也想做到,但是他们的“老师”身上没有这些品质,他怎么学呢?他们学到的,是家长自身有的东西,而不是嘴上讲的道理。

  被誉为“后现代心理学国内第一人”的李子勋说:“教育孩子之难,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一个那样的人给他看。

  埃隆·马斯克的妈妈——梅耶·马斯克,培养出了三个亿万富翁,如今75岁依然活跃在美国的时尚圈和广告圈的女性,在《人生由我》的书中写到“我培养孩子的方式与我自己的成长之路相似。当了妈妈后,也要不断的努力,要让孩子看到自己一直在进步,并且让孩子参与其中。”梅耶从来都是以身作则,不会自己不做,而去要求孩子去做。

  埃隆·马斯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最崇拜的、最想超越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梅耶·马斯克。“我的母亲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多半源于我母亲的培养和她特立独行的品性”,他说因为母亲的身教言传,才有了他现在的成就。

  真正的富养,不是衣食无忧,而是心理滋养

  前几天火爆网络的一个视频,小女孩不小心把小提琴摔在了地上,伤心懊恼地趴在妈妈身上,全家没有一个人批评抱怨她,纷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应对方式得到网友的纷纷点赞,也有网友留言“情绪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这家庭氛围太温馨了”等。视频以“爷爷请客喝奶茶,小女孩和弟弟开心地又蹦又跳”结束。

  还有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在演奏小提琴,全程很流畅,但是她始终没有笑容。结束后,指挥家本杰明·赞德问她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漂亮吗?觉得孩子演奏得怎么样?妈妈脸上充满焦虑,没有一点放松地否认了。整个过程眼见孩子的紧张,小提琴对于她或许只是一项任务而并非热爱。孩子能在这样好的地方演奏,家长前期肯定付出了很多的金钱和时间。但是孩子并不快乐,演奏的音乐也缺少了灵魂。本杰明·赞德告诉这个妈妈:你的焦虑正在扼杀孩子的热爱。而你也因为焦虑忘记了,作为妈妈最应该爱你的孩子。

  曾几何,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说“有什么好高兴的,别骄傲,继续保持住”。在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大吼“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你还学不好”。在孩子在外面被欺负时,家长雪上加霜说“怎么不欺负别人,欺负你肯定是你有问题”。在孩子委屈想哭时,家长说“哭有什么用,憋回去,没本事的才哭”。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火上浇油地说“你看人家谁谁谁,你就是笨,不努力,没本事”。这一句句冷冰冰的话,像一把把利剑,插在孩子胸口,也挑断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孩子仿佛是父母健在的“孤儿”,内心居无定所。

  精神分析学上有个说法: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即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支持他,当孩子有情绪时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压制他,让孩子的情绪、活力、攻击性能够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流动。

  孩子需要爱,需要认可,需要鼓励,需要有价值,需要父母好的回应,经由这些心理营养,来建立和自己的关系,和别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