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照片:常见的六个角度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评价,照片,角度
  • 发布时间:2023-11-17 13:33

  编辑:崔崔崔 文:袁洁

  就拿下面这张很有争议的英国摄影师马丁·帕尔(Martin Parr)的作品为例(图1)。画面的视觉中心是一双孩子的手,肉嘟嘟的,手里捏着一个裹着糖霜的甜甜圈,仔细看他的指甲缝里都是污垢。这张照片很可能带给你的审美感受并不好,有一种矛盾感,肮脏与甜腻、恶心与甜美、原始与工业都搅和到一起扑面而来。

  这张照片选自马丁· 帕尔 20 世纪90 年代的摄影作品《常识》(CommonSense)系列,展现了一个色彩夸张又充满戾气的物欲世界。该系列流露出不加经营的“业余感”,是马丁·帕尔在朋友聚会、度假、消遣活动中抓拍到的一些画面,充满随意性,像一个不会拍照的人随手乱按的瞬间。

  《常识》中有抓紧美元的手、高热量的西餐、抹着浓艳口红大笑的嘴、双下巴和脖颈后的肥肉、堆成山的香烟蒂、热量超标的冰激凌(图 2)……这些局部的特写照片刺激又直接,马丁·帕尔用娱乐化的荒诞来调戏消费时代下人的异化,揭露人们的各种丑态。他就像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讲出真话的小孩一样,这些作品让人看后感到尴尬和羞愧,很容易引发欣赏者的不适。

  如何评价《常识》中的这些照片呢?首先,不要和自己的第一印象较劲(特别是照片与个人喜好冲突时),请坦诚地把审美感受记录下来。

  我曾在课堂上统计过大家对马丁·帕尔作品所做出的各种评价,经过整理后发现有六类观点出现的频率最高:

  (1)“画面粗糙,品位低下,色彩艳俗,毫无技术含量,这个人根本不会拍照,就是乱按快门。”(从技术和美感角度评价)

  (2)“我喜欢这些照片,特别真实,我见过太多类似的细节,但很少有人会记录下来,大家都选择对丑的东西视而不见,好像小孩子只能是可爱的,这样挺虚伪的。”(从真实性角度评价)

  (3)“毫无表达,完全看不懂作者为什么要去拍这些无意义的照片,他的目的是什么?拍这些照片根本改变不了社会的不良现象,只能制造无聊。”(从主题和有用性角度评价)

  (4)“我觉得这些照片很酷,很独特,这说明马丁·帕尔不随波逐流,有他个人的独创性在里面,好的艺术品必须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哪怕充满争议。”(从原创角度评价)

  (5)“这些照片我见过多次,是名作,而且马丁·帕尔是个很有名气的摄影师,虽然我也不知道它们具体好在哪儿,但我觉得既然摄影师知名度这么高,一定有原因,否则为啥我拍的照片就成不了名作呢?”(从传播角度来评价)

  (6)“照片中充满了戏弄他人的味道,让人不舒服,是看别人出丑来获得所谓的有趣画面,这样的作品背后体现出了摄影师的高高在上和自鸣得意。”(从道德角度评价)

  可能你非常关心这些观点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不,这些观点无论对与错都非常有价值,它们贡献出了六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人们在评价照片时都是从一些角度来切入的,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也就是说,结论是由角度决定的。并且,角度不会轻易改变,当一个人习惯以某个角度来欣赏照片时,便会一直采用这个角度,这就好似一个人的世界观不会变来变去一样。

  在记下心中的审美感受后,接着你要做的就是评估自己习惯采用六个角度中的哪一个,试着换个新角度重新欣赏。

  假设,你认为《常识》中的照片丑陋粗鄙,那就意味着你是从“技术和美感”与“道德”这两个角度来评价这张照片的,这也说明你在欣赏其他摄影作品时也会习惯于此。那就请你先放下这两个角度,试试从“真实性”和“原创”这两个新角度出发。

  对摄影理论家而言,照片评价涉及的领域和方法庞杂而专业,对于普通欣赏者则不需要太过复杂,那样反而会丢失审美乐趣。我建议你可以从两件简单的事情来入手照片评价 —— 第一,先记下心中的审美感受;第二,换个新角度再欣赏。当换一个角度重新欣赏照片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审美乐趣在等着你。(摘自《见图如晤——如何欣赏摄影》第四章“去评价:画外有话,得心应手”,较原文有修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