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的植物——花生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花生,果实,植物
  • 发布时间:2023-12-09 21:09

  文/ 王瑞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花生的果实是生在根上的吗?

  花生的中文正名是落花生(Arachishypogaea L.),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来自赫赫有名的豆科家族,所以它的根部也拥有丰富的根瘤。茎直立或匍匐, 茎和分枝具棱, 被黄色柔毛,逐渐消退至无毛状态。叶通常具小叶2对,叶柄基部抱茎。小叶多为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先端钝圆形,有时微凹,具小刺尖头。

  花生的花为蝶形花,单生或者簇生于叶腋,花冠黄色或金黄色,旗瓣开展,先端凹入;翼瓣与龙骨瓣分离,翼瓣长圆形或斜卵形,细长;龙骨瓣长卵圆形,内弯,先端渐狭成喙状,较翼瓣短。单生在分枝顶端的花,只开花不结果,是不孕花;生于分枝下端的是可孕花。每株花生开花少则一二百朵,多则上千朵。

  很多人特别爱吃花生米, 可你知道花生长在哪儿吗?很多人认为:“花生是在土壤里结出果实的,那花生一定是结在根上的。”

  这种想法完全错误。

  花生开花授粉后,子房基部子房柄的分生组织细胞会迅速分裂,使子房柄不断伸长,从枯萎的花萼管内长出一条果针,果针迅速纵向伸长,先向上生长,几天后,子房柄下垂于地面。同时,子房柄的表皮细胞木质化,以保护幼嫩的果针入土。果针入土达2—8 厘米后,子房开始横卧,个头变得肥大,颜色变白,随后会孕育出种子。最后,表皮逐渐皱缩,荚果逐渐成熟。

  花生的果针在土里慢慢变粗,长成根的模样,我们因此误以为花生开完花之后,突然跑到根上结果。

  有朋友曾这样问我:“如果花生的子房不钻到土里,那它还能长出花生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花生的子房一直处于阳光的照射之下,它们就不会长大变成花生。因此,种花生时,人们通常需要选择那些松软的沙土地,目的就是让花生的子房能“一个猛子”扎到土里去。

  花生入土结果的机理比较复杂。不过,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探讨,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黑暗环境是花生结果的必要条件之一。

  当然,花生好吃,功劳在根。

  花生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定居在内的根瘤菌与其互惠互利、共同生存:花生提供的矿物养料和能源供根瘤菌生长,根瘤菌则通过固定大气中游离的氮气,为花生生长提供氮素。

  花生种子怎么传播的?

  花生还没出生就被母株深埋在土里,一直到成熟才会破土露脸,长成新株。在植物界,花生的这一癖好着实不同寻常。其实,它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传播种子。

  花生是一年生植物,结实后母株会逐渐死亡,但它随处蔓延的主茎早已成功把种子送到远离母株的地方生长了。也就是说,花生根本不需要取悦动物来为自己传播种子,它自己就是子代的播种机。

  另外,为了让种子萌发并及时破壳生长,果皮自然不能过硬、过厚,因此,我们会觉得花生壳很“脆”。

  不仅如此,花生还会“自花授粉”,妥妥的“自力更生”的好榜样。

  那么,花生到底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呢?

  花生是蔓性植物,具有柔长强韧的匍匐茎,习性就是喜欢沿着地面四处游走。它的茎上有很多节,节处既能生根、发芽、长成新株,也能开花结果。也就是说,花生的主茎走到哪里,它的克隆体和荚果就长到哪里。通俗地说,花生是一边游走,一边自我复制躯体,一边生育后代。所以,虽然我们抓住的是一两株花生秧,拔起来的却是很多倍数量的克隆植株群,每个母株克隆体都扎根大地,每处茎节都挂着很多小荚果。

  花生真的可以使人长寿吗?

  虽然花生的果实低调地藏在地下,但在饮食界,它可是当仁不让的“超级网红”。

  花生不仅美味诱人,而且营养丰富。除富含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之外,花生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人体所需的8 种必需氨基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花生可以提供植物性食品中少有的胆碱、卵磷脂。这些物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记忆力、抗衰老。难怪花生有“长寿果”之美誉。

  除果仁可以榨油和食用外,花生的茎叶、花生壳及油粕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茎叶可制饲料;油粕可充精饲料,亦可肥田;花生壳约占过秤时重量的三分之一,可作燃料或沤制堆肥的材料。很多国内外企业采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对花生壳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广泛应用于功能物的提取、农用饲料、栽培基质、胶黏剂、吸附剂等多个领域。

  在我国民间,花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利市果”,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也寓意两个相爱的人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象征着爱情的完美,生活如意、平安、幸福,亦寓意果实累累,事业成功。玲珑精致、妙趣横生的花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体现着传统生活中的雅趣。

  小花生也存在大危险

  花生是我们常见、喜食的坚果之一,但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潜在危险—过敏反应。

  花生中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如Arah1、Arah2、Arah3 等。这些蛋白质会在人体内把免疫细胞调动起来,释放组织胺,从而刺激身体,产生瘙痒、呕吐,甚至强烈的水肿反应,口腔、喉头、呼吸道会水肿,并且有可能引起窒息,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在某些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会看到欧美朋友吃花生酱时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因此丢掉性命的桥段。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却很少有这样的报道呢?

  对中国人鲜有花生过敏的现象,目前主要的假说是花生品种假说。花生品种假说指的是,中国产的花生导致中国人过敏的概率比较低。前文中提到,花生的致敏蛋白有8 种,但并不是每种都会使人体产生剧烈的反应,其中最能“找麻烦”的要数Arah1 和Arah3。幸运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产的花生中,这两种蛋白质的含量要低于欧美品种。不得不说,我们还是有点儿小幸运的。

  一般来说,欧美人采用烘焙的方式加工花生,然后食用。与生花生相比,烘焙后的花生致敏度更高。中国人更习惯采用炒或煮的方式加工花生,这些方式使IgE 与Arah1、Arah2 和Arah3 的表观结合量均低于烘焙后的花生,这或许才是中国花生过敏患者较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花生居然不是“本土居民”?

  花生喜欢气候温暖、雨量适中的地方,偏爱沙质土壤,现如今分布世界各地。自2016 年起,我国就一直占据全球花生产量的榜首。

  我国虽然盛产花生,它却不是本地种。

  据《中国植物志》记录,按文献记载,花生有原产巴西、原产中国、原产古埃及等三种说法。然而,综合各类典籍,我们认为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的说法更有理有据。科学家们在南美洲的很多地区发现了落花生属野生植物。

  花生是何时引入中国的,也一直存在争议。据目前的史料来看,我国关于花生的记载始于明代。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花生是在明代引种至中国的,最初种植在福建、广东等地,后来逐渐引至其他地区。

  没想到吧,小小的花生,也有丰富的故事。

  下次吃花生时,请别忘了想想它神奇的生长历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