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龙:将穷山沟变身“绿富美”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旅游业,穷山沟,“绿富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0 14:05
文◎本刊记者 徐玲玲 本刊通讯员 宋甜甜
2023年6月下旬的端午节假期,房山区周口店镇泗马沟村,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这是赠送您的足浴包和黄芩茶,是用我们村种植的中药材制成的。”泗马沟村第一书记王兴龙正在热情接待游客。“泗马沟村旅游业起步时间不长,我提出了‘基础薄弱,热情来补’的要求,努力赢得游客的口碑。”王兴龙说。
2021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主管药师王兴龙被派到泗马沟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王兴龙带领村党支部摸索出具有泗马沟村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昔日的穷山沟变身“绿富美”,收获了“首都文明村”、房山区“红色美丽乡村”等一系列称号。2022年,全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
援智兴农 搭建产业体系
“说起红色背篓精神,大家熟悉的是黄山店村。其实过去黄山店乡的7个村,每个村都有一段感人的背篓故事。当年,泗马沟村生产队队长马振祥带领干部组建背篓队,利用下工休息时间,到黄山店供销社或者房山县城,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采买生产生活物资,留下了很多生动故事。现在我们走的这条路,就是当年那条背篓路。”进村的第二天,王兴龙跟着村干部在村内了解村子情况时,村干部崔志强对王兴龙说道。
这一席话点醒了王兴龙。“我们可以深挖红色背篓精神背后的故事,打造泗马沟村红色旅游景点。”王兴龙的建议,得到了村干部的认可和支持。
王兴龙查阅县志资料、与村民面对面话家常,挖掘整理了“背篓队”“背篓田”“红星渠”等多个本村红色历史故事,打造“红色背篓精神”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并开发了村民口述本村红色故事、村书记讲党课等党员教育培训课程。自2022年9月接待首批学员至今,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相关收入达到10万元。
“山上无闲草,用好都是宝!”听到崔志强说除了药王谷景区外,村域内还有600余种野生中药材,王兴龙敏锐地意识到,可以在中医药康养上做文章。王兴龙向派出单位北京同仁医院汇报这一想法后,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王兴龙和村干部们带领村民修建了1000米长的野生中草药研学步道。村内建成了800米中医药科普长廊、10亩研学本草园和中医药文化馆,还建成了中医药康养主题民宿,这些一并构成了泗马沟村中医药研学基地。基地以乡村生态游和研学活动为双引擎,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绿色生态之美,还可以了解中医药知识,亲身体验中药炮制,相关收入达55.8万元。同时,带动餐饮、民宿、商铺增收7.3万元。此外,基地还同步开发养生茶、助眠枕、足浴包等20余种特色产品,收入达32.5万元。
抓实治理 共建美丽乡村
驻村不久,村民王大爷反映自己家附近有“垃圾场”返臭,影响了正常生活。村干部告诉王兴龙,这个“垃圾场”是个废弃的中学操场,多年来村民习惯往此处倾倒垃圾,现已堆积垃圾近20亩。加之此处位于两个村的交界处,问题很难解决。
“如果能将垃圾场地修成停车场,既能解决村民诉求,游客来旅游也有地方停车了,保守估计停车费一年也能有10万元。”村干部们对王兴龙的提议表示支持。
在多方努力下,20亩垃圾场在30天内完成治理。为进一步提升停车场的使用价值,在周口店镇“八村联动机制”推动下,泗马沟村与黄元寺村联手在此地建起了泉立方戏水乐园,昔日的垃圾场变成了摇钱树。
“我们今天了解了野葡萄药用价值、葡萄酒酿造工艺等知识,还进行了葡萄嫁接操作,受益匪浅。”2023年6月18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参观村民马向东家的野生葡萄庭院后,收获满满。
野生葡萄庭院是王兴龙帮助村民打造家庭生态景观的一个代表。在一次入户走访时,王兴龙得知马向东家有野葡萄,但因为疏于管理,葡萄长势不好。王兴龙与区园林绿化局专家朱仕学沟通联系,了解到野葡萄根具有清热解暑、清积、行血等作用,同时野葡萄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于是,王兴龙提出帮助马向东建设野葡萄庭院,并邀请房山区林果科技服务中心专家帮助配置葡萄廊架,教授马向东野葡萄种植技术。
精准服务 建起无人超市
“村里老年人多,应该有个小卖部,提供生活必需品。”“村里人少,购买力弱,开超市连售货员的工资都挣不出来。”针对是否要在村内建小卖部这一问题,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展开了讨论。
既要节约运营成本,又要满足村民日常购物需求,无人售卖超市浮现在王兴龙的脑海里。他牵头申请项目立项、拉赞助,多方筹措资金,开设了房山山区首个无人超市——“背篓智慧商店”。
18平方米的背篓智慧商店,由4台售货柜组成。村民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开柜,取货后自动结算。“为方便不会使用扫码功能的老人,我联系厂家加装了储值卡开柜刷卡器,村民只需用储值卡刷卡便能取货,取货后自动扣款。”王兴龙说。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用担心照顾不了家里老人了。”村民王继奎说。驻村一年多,王兴龙为村民考虑事无巨细。他提出“基地员工优先雇村里人,基地商铺优先交村民用”的“两优先”举措,帮助村民就业。王继奎就是受益者之一。“两优先”举措使30户村民平均增收超过6000元。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