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批判?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理解,批判,系列
  • 发布时间:2023-12-17 19:43

  彭富春

  当代哲学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形态?面对这一问题,后现代通过对于现代的反抗已提出了多元策略,特别是所谓的解构主义更是风行一时。但中国由于其或显或隐的民族主义的情怀已经将这个问题中国化:当代中国哲学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这就是说,它如何不同于自身的传统,同时它又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和当代?这一任务是如此地艰难和沉重,以至导致了中国思想界不同程度的焦虑,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保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如何产生原创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如何让汉语讲哲学?如此等等。

  事实上,任何人对于这些问题都不能给予一个确定性的问答。正确的道路是要对于问题本身进行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哲学的本性一直处于问题之中,但时代向哲学提出问题才使哲学的本性更加成为问题。因此当代思想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时代向哲学提出的问题?对于世界而言,这是一个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时代;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全球化浪潮中中西思想撞击的时代。它们向哲学提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什么是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本性?什么是中西思想撞击中的思想?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才能追问:当代哲学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显然,哲学作为思想具有其自身的本性,同时也具有时代性。一个保持了哲学的本性的思想不可能是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批判。但一个具有当代特性的思想必须和它的历史形态相分离,而具有时代的特点。如果说历史上的思想是基于某种原则的批判的话,那么当代的思想作为其反叛则是一种“无原则的批判”。这其实是对于“实事求是”这一古老说法的当代阐释。

  将哲学的本性规定为批判,这会导致很多人的怀疑。一方面,哲学自身是一种思想,甚至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另一方面,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是互动的,既反映也指导。这些似乎和批判没有直接关联。但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自身还是它与现实的关系都建基于批判。这就是说,哲学是自身批判和对于现实的批判。

  但什么是批判自身呢?

  在日常语言中,批判或者批评的意义是否定性的,与作为肯定性的表扬或者赞扬相对。批判通常是批判者指出被批判者的缺点,并揭示其原因。当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相异的时候,批判就成为了一般意义的批判;当它们相同的时候,就成为了自我批判。这种批判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批判者借助于某种既定的尺度来衡量被批判者并由此发现其与尺度的不足。

  这种否定意义的批判其实只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批判的另一种语意包含了区分、分辨、审查、评判等。但它首先只是对于事实本身的描述,而不是对于事实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如果它要评价事物的话,那么它既可能是否定的,也可能是肯定的。这种意义的批判已经克服了作为否定意义的批判的狭隘性,为接近批判的本性敞开了一条可行的通道。

  让我们看看思想是如何作为批判现象发生的。

  所谓思想总是关于所思考之物的思考,也就是关于事物的思想,不管这个事物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思想的任务就是要将它所思考的事物揭示出来、显示出来,从而让事物成为自身。

  一个事物成为一个事物,也就是获得了它自身的同一性。但事物自身的同一性同时也意味着与他物的差异性。这就是说,一个事物是自己而不是他物,在“是”与“不”之间的界限正是事物自身的边界。边界又意味着什么?边界是一条特别的界限,是一个事物的起点和终点。在起点的地方,事物开始自身;在终点的地方,事物完成自身;在起点和终点的中间,事物展开和发展了自身。于是事物在边界之中使自身成为了一个完满的整体,也就是一个具有开端、中间和终结的结构。

  因此正是在边界这个地方,一个事物才能成为自身,同时与其他事物区分。一般所谓的无序和有序、混沌和世界的差异就在于无边界和有边界。如果一个地方尚没有边界的划分,那么它就是无序的并因此是混沌;如果一个地方已经划分了边界,那么它就是有序的并因此是世界。边界构成了世界的开端。

  虽然边界是事物本身的规定性,但它作为事物最大的可能也是其最大的限度。因此边界就是临界点。在这个特别的地方,一个事物既可能成为自身,也可能不成为自身。它或者是自身毁灭,或者是变成他物。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临界点也就是危机之处。汉语中的“危机”包含有危险和机遇双重语意,既是否定性的,也是肯定性的。所谓危险是指事物的死亡,所谓机遇是指事物的新生。

  事物的边界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边界的位移在重新划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界限的同时,也改变了事物自身的本性和形态。正是在不断越过自身边界的过程中,事物才是不断生成的,而具有历史,并能够成为“划时代”的。所谓“划时代”就是历史的中断,亦即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

  但事物在确定其边界时向思想发出了吁请,需要思想的参与。与此同时,作为关于事物的思考,思想就是要划分事物的边界。在这样的关联中,思想和事物是同属一起而共同生成的。作为边界的划分,批判就成为了思想的根本规定。

  边界的划分包含了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区分。批判是对于存在和虚无的区分,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分清是非、辩明真假、指出显隐。对于批判而言,是非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确定无疑的,而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存在许多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的现象。因此批判不仅是对于是与非的区分,而且也是对于似是而非的斗争。由此它才能描述真实存在的边界。

  其次是比较。当批判区分了存在和虚无的事物之后,它所思考的就不是虚无的事物,而是存在的事物。批判就要对于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由此分出小的、大的、最大的事物。比较意味着评判和评价。但在此它不是一般意义的道德判断或者是价值判断,而是从事物本身出发的存在判断。因此所谓小的、大的、最大的事物并非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较善、至善,而是存在自身的形态的差异。

  再次是决定。在区分和比较的同时,批判就已经作出了选择和决定:哪些事物是必然存在的,哪些事物是必然不存在的。真正的思想只是走在真正的存在的道路上。在选择和决定的时候,思想表现了一种冒险的勇气,从理论王国进入到实践王国。由此表明,批判自身的本性不仅是理论的,而且也是实践的。它不仅解释世界,而且也改变世界。

  (摘自微信公众号“富春之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