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輝╱圖文
飲食很容易勾起人對一個地方的思念,數月前我從四川雅安帶回來的一塊竹篾包裝的磚茶,樸實好看,不時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拔開竹籤封口,掰下一塊堅硬的深褐色磚茶,揉鬆了,滾水沖泡,沏出來的湯色,琥珀通透,茶香濃郁,口味醇厚。
雅安是川茶進藏的起點,也是我們這次旅行的開始。我們趕到新店鎮名山村的茶馬司舊址,不料大門上鎖,失望之際,剛巧名山社區的楊書記帶領十多名山東大學的學生來參觀,他給管門人打電話。一會兒,來了一位50多歲的婦女。原來茶馬司舊址還沒正式對外開放,平時大門鑰匙讓她託管,有人參觀就派她來開門。
進門一塊照壁似的紅砂岩石碑,移步細讀,西漢嚴道(今四川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第一株茶樹,飲茶習俗漸漸流傳開來。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藏王松贊干布,作為皇家陪嫁品帶去的茶葉,在馬背上的長途擠壓發酵,形成特殊的「黑茶」,這是磚茶的前身。青藏高原乾燥缺氧,藏民以肉類、酥油、青稞為主食,沒有蔬菜水果,缺乏維生素,他們愛喝的酥油茶,其主要原料便是磚茶,磚茶具有解膩、助消化、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等功效,先在貴族上流社會流行,後來成為藏民們的民生茶。
石碑背後是一個很大的天井,有茶馬互市的雕像,兩側廂房陳列看川茶的製作工具及工藝流程。茶馬司是怎樣來的呢?最早起源於官府控制茶葉專賣制度,始於唐,盛於宋,實質為茶馬交易的管理機構。宋朝缺乏戰馬,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朝廷在四川雅安和甘肅天水分別設立茶馬司,每年完成朝廷的購馬數額。宋朝茶馬交易由國家壟斷,比價是一匹馬換一馱茶(100斤)。如果算上朝廷賞賜吐蕃的茶葉及運輸成本,實際上一匹馬需要支付三馱茶。宋朝每年用600萬斤茶葉才能換回2萬匹馬。按照今天磚茶80元一斤的市場價,300斤磚茶與一匹馬的價格幾乎相同。
穿過大廳,後院有幾尊棄佛像。楊書記說:「清末茶馬司廢起,新店鄉紳們為了避免房子被人佔用,改名『茶馬寺』。全國僅存一處的茶馬司舊址就這樣保留下來了。後來川藏公路(318國道)拓寬,茶馬司的建築往後退了2、3米,菩薩被挪到後院,大殿從此做了茶馬古道展廳。」
離開茶馬司舊址,驅車去看蒙頂茶園,這一帶全是丘陵,山坡上的茶樹長得葉肥油亮。雅安俗稱「雨城」,每年200多天下雨,蒙頂山常年雲霧繚繞,特別適合茶葉生長,並設有國家茶種基地。雅安人愛喝春天採摘炒製的蒙頂甘露,鮮葉經「三炒三揉」的古老工藝製作而成,是捲曲型綠茶的代表。磚茶則用夏秋兩季帶梗老葉做的發酵茶,由高溫壓製而成,味濃,既耐泡,又便宜,還可以長久存放,深受藏民喜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