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频繁向孩子讲述吃过的苦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频繁,讲述,教育
  • 发布时间:2024-03-02 14:43

  伍里川

  近日,有媒体对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近况做了一篇报道,提及苏明娟的孩子正在上学,她偶尔才会用自己吃过的苦教育孩子,“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说多了,她们没办法想象。”这句话让我顿悟。

  我曾陷于一种困惑,每每想和上中学的孩子说说自己当年吃过的苦,很少得到积极回应,有时更是被故意打岔“略过”。想说的话晾在空中,挺失落的。

  这些苦,在当年的岁月里是鲜活的,在今天也刻骨铭心。譬如1980年,我上初中时,爱上文学,但苦于家贫缺钱无法买读物看。酷暑天,我赤脚下田野里采草药,到街上的国营收购站卖得钱后,连一根五分钱的冰棒也舍不得吃,马上去邮局买文学杂志,然后回到家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说起这类往事,无非想表明一些道理:年轻时得吃苦、节约;读书很重要也很养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不失勇气……和我一样,很多“家庭教育家”热衷于此。但我们的讲述,往往换来一句“我都懂,你都说了很多遍了”。

  很多为人父母者,很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他们总是恨不能把自己当年吃过的苦,在孩子面前事无巨细地“放映”一遍。

  但由于生存情境的极大差异———这种“ 祥林嫂”式的话语,多数成了一种废话。

  我爷爷和二爷自小在苏州和上海闯荡,从学徒做起,拼出一方天地。爷爷发奋求知,终成中药师、多家药店的总会计。二爷才十三四岁年纪,就整日给老板挑铜材担子,苦不堪言,但他坚持了下来,后“单飞”成小有名气的生意人。

  他们退休返乡后,从未和我说起“爷爷我当年……”,但我凭借细节观察和亲人的转述,反而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外向的二爷,则偶尔向我讲过知谦逊、善读书的只言片语。

  我能成为一个以码字为生的人,两位爷爷功不可没。虽然这种隔代之间的教育方式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因而不成体系,但要言不烦、言传身教、点到即止,挺管用的。

  若是延伸而论,不迷信自己的经验,不以“我是为你好”的借口,把自己的“吃苦记”强加在晚辈身上,相信和尊重他们的探索体验,真的是一种可以推广的品质。

  【原载《文摘报》】

  插图辕教育孩子辕佚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