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港乐季》:“声”绘文脉 以音乐记忆打造“时代音综”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文化,概念,音乐
  • 发布时间:2024-03-08 16:55

  文/ 芒果TV 陈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文脉”是认同的基础、创新的动力、发展的纽带。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声同气。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劲潮涌、扬帆破浪之时,历史赋予了文艺工作者特殊使命。《生生不息·港乐季》从开播6 小时播放量破亿,到如今以现象级综艺之姿强势出圈,芒果TV、湖南卫视携手香港TVB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与交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文艺答卷。

  这是一篇来自时代的“命题作文”,《声生不息·港乐季》选择以乐破题,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以声作笔,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通过音乐对话,了解彼此。

  “乐”是港乐

  “港乐”是一个时代符号,也必须放在时代的复杂语境下才能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它是“乐”,正所谓歌以咏志,乐以抒情,它唱响许多人在彼时彼刻的感悟和心绪;它还是“史”,传承超越时空的文化基因,记载一个城市的飞速发展,勾勒国家阔步前行的脉络。

  “替情感作证,为时代留声。”大概是对港乐最好的注脚。因此,当《狮子山下》唱响时,哪怕没有经历过香港地区的创业阶段,也会被歌曲中传递的同舟共济、奋发图强的精神所感染;《我的中国心》创作于香港回归前夕,在20 世纪80 年代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如今听来依旧动人心弦;《东方之珠》的旋律曾在香港回归祖国时响起,25 年后又一次穿越时空,勾起一腔血脉共流的情怀;《潇洒走一回》在90 年代传唱甚广,奔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契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时至今日依然能唤起人们勇敢追梦的热情……传唱至今的金曲,传递的是历经时光打磨,共同的、共通的、共感的情怀和记忆,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和神韵。

  《声生不息·港乐季》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舞台,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以港乐为窗口,感知社会脉搏、探寻文化源流,从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中汲取共建大湾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层且持久的力量。

  “声”是新声

  赓续文脉,不仅要挖掘历史文化“富矿”,更要承接当代价值和审美旨趣。节目始于情怀,但不止于情怀。

  《声生不息·港乐季》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亮点莫过于三平台同播。尽管由于播出机制、收视习惯和受众喜好略有不同,所以节目在不同平台上的编排呈现差异化,但依旧能通过机制创新和视听语言的突破,将这个港乐背后的“中国故事”讲得耳目一新。

  讲故事的“人”充满了时空对话感:一边是从港乐萌芽期的林子祥、叶蒨文,到港乐巅峰期的李克勤、林晓峰、杨千嬅、李玟,再到年轻一代的歌手曾比特、炎明熹;另一边是李健、周笔畅、毛不易、刘惜君、马赛克乐队、安崎、单依纯、魔动闪霸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内地歌手。节目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台前幕后的故事更加深了观众对“大湾区文化交融”的共同印象。与港乐有着“不解之缘”的各路幕后创作者、学者、乐评人的口述穿插节目全程,以多元视角丰富了港乐历史。

  在《声生不息·港乐季》的舞台上,一首首熟悉的、凝聚了国人共同情感的旋律被重新唱响,唤起的不只是怀念、乡愁,更是同根同源的共鸣和感动。期待有更多“传奇国货”,成为连接时空的桥、凝聚人心的链,牵引更多地方更多人谋互通、共发展,一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创造者,以历史文脉中传承的认同感为火种,以时代精神为燃料,打造新的文化融合风向标,点燃更多“生生不息”之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