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中寻找“情绪触达”的桥梁——《丹青中国心》里的情感方法论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情感方法论,桥梁,情绪
  • 发布时间:2024-03-08 16:57

  文/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周路莎

  “情绪价值”是当下社会大众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人们常说:“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彼此能否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有效的情绪触达往往能够促进人们共同进步,缔造满足感。在文化类节目创作过程中,亦应重视“情绪触达”的作用,文化背后的“情感”往往比想象中更加丰满。通过“情绪触达”,我们找到了文化在当下更舒适的表达方式。到底应该如何实现“情绪触达”?我们不妨以《丹青中国心》的创制为例,一窥究竟。

  这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情感行动

  文化艺术与大众情感汇流,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丹青中国心》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情感行动。在人员构成上,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等专家组成的“读画团”和各行各业大众组成的“听画团”形成节目场域,淡化文化圈层感,将艺术纳入大众文化,展开平等对话。所以,我们看到了顶级艺术家和先锋青年文化传播者,以各自视角共话丹青,各美其美,却又饱含对艺术的敬意,化解文化疏离感。在环节设计上,节目独创“开放麦”环节,在城市街头建立多处供市民讨论画作的空间,鼓励全民“读画”。譬如,童言无忌的小朋友说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画得像一只生蚝,观众在获得读画的趣味性之余,再去聆听专家讲解“枯木”与“怪石”背后的士大夫文人画的精神意义,更加耐人寻味。通过“开放麦”,《丹青中国心》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在无界交流中让文化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是一场激活感官的感性出演

  如何更直观地传递古画丹青中的情感精神?《丹青中国心》的做法是“用不同艺术手段去充分激活受众更多感官机能,提升可感度”。此外,为了更自然而然地激活大众“情绪”,节目会去寻找那些让人容易赋予情感的意象。譬如,围绕“西湖”这个题材,节目组融合“听觉”与“视觉”,打出一套“感性出演”的组合拳。宋画中有很多西湖画作,譬如李嵩(传)《西湖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夏珪《西湖柳艇图》等,这片自然湖山更因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故事佳话而成为世人精神中的湖山。很多人都听过十几年前痛仰乐队的一首《西湖》。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人们对“西湖”的感情是充沛的。《丹青中国心》联合音乐绘画两种艺术,跨界创制“痛仰乐队入宋代西湖画作再唱《西湖》”的创意视频,带领观众在不同时光和艺术中,感知同样的情意。这样的“感性出演”有助于大众接触文化、理解艺术,进而获得情感共鸣。

  这是一种精诚所至的匠心致意

  在《丹青中国心》中,节目组一直在坚持对所有文化内容“斤斤计较”。要有据可考,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尊重,所以,节目中小到一个灯笼、一句用典、一种纹样,等等,都经过充分考究及专家论证。在节目组看来,精诚所至的匠心,能赋予文化节目“人格化”,呈现更加诚挚的情意。譬如,场景上选取从丹青古画中汲取建筑灵感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公望美术馆、德寿宫等实景场景,打造“沉浸式艺术品读空间”,给专家和大众身临其境的读画氛围,观众不仅学到艺术知识,更领悟美学思想;在故事讲述上“以画照人”,如李唐和萧照师徒的演绎,使观众了解《万壑松风图》和《山腰楼观图》的传承,更看到两位画坛先哲的艺术人生和精神世界;在呈现上多角度复刻宋画场景,首期节目借版本馆相似建筑结构和舞者演绎,重现马远《华灯侍宴图》;第三期《百子图》一比一造型复刻,数十位孩童从古画中“活”起来,呈现宋代孩儿乐的气象。该表演在儿童节当日被外交部官方账号作为外宣素材推荐。在创制过程中,节目组以匠心换取真心,让观众得以先“以情入画”,继而领悟丹青妙至巅峰的技巧,看到其气象万千的境界,读懂其传递的审美旨趣和价值追寻。

  以古观今,与古相悦,文化之于大众并非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情绪触达”就是那座消弭距离的桥梁。正如《丹青中国心》不断去尝试和探索的“情感方法论”一样,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上,一定有很多“桥梁”,只要找到任何一座桥,天堑便能变通途,让“文化”相伴在你我身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