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团体咨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团体咨询,心理健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16 11:39
文/王翠丽 河南卫生健康干部学院
摘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适应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这是人们所追求的身心健康的理想标准。本文旨在探讨依托“互联网+”方式,通过团体心理干预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整合调适,维护心理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团体咨询;心理健康
引言
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全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事关校园安全、家庭和社会稳定[2]。面对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新形势,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3],提出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需要建构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面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互联网+”出现并深入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热点,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往和工作方式,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升级发展。得益于此,心理干预与教学开展的途径与平台也逐渐多样化,基于网络沟通平台的心理干预得以发展。
1. 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和方便取样的原则,采用一般人口学量表,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对河南卫生健康干部学院6个班327名在读学生进行线上量表调研,该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对无法参与现场测量的学生进行调研,解决了时间和空间问题。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学生中,男生114人,占比34.86%,女生213人,占比65.14%;年龄17岁及以下192人,18岁及以上135人,平均16.87岁;独生子女102人,非独生子女225人;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有230人,城镇的有97人。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人口特征问卷
一般人口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家庭所在地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加入信息获取渠道、信任程度、关注时间等条目。
2.2 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
采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对研究对象不同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该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用截断分值记分的方法计算每个访谈对象的心理得分值,并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级:10~15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6~21为心理健康状况一般,22~29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0~50分为心理健康状况差。本次测验中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7。
3. 研究结果
采用问卷星问卷调查的方式,宣读指导语,在调研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提交问卷后定时关闭系统。使用SPSS 19.0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不在少数,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心理困扰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度、敏感性和对生命安全的担忧都高于男生,女生对家人、朋友等也存在更为广泛的关爱,部分研究对象会对未知或未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各种臆想,增加焦虑和恐慌。独生子女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关注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生命至上、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也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较少抱有侥幸心理。城镇学生心理困扰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大多以小区为单位,邻里亲人之间支持相对较少;农村相较于城镇,危险认识程度较低、网格化管理较宽松,紧张、焦虑、恐慌的体验相对较弱。
同时,公共信息的获取渠道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交平台(55.08%)、电视(25.42%)、亲朋好友(9.75%)、社交软件(5.51%)、网站(3.39%)、广播(0.78%)和报刊(0.07%)。但信任度最高的却是电视(完全信任度47.88%,小部分不信任42.80%,大部分不信任7.63%,完全不信任1.69%),受调查者对于社交平台的关注时间虽然长达每天2小时左右,如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但完全信任度仅为17.8%。
综合以上信息,从自愿报名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学生中,运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和简单的访谈筛选出30分以上的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如下提纲访谈:
请依据你最近2周的真实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否感受到紧张、焦虑、担心或恐慌情绪体验等?
(2)如果最高10分,你觉得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几分?
(3)你最大情绪体验如紧张、焦虑、抑郁等主要来自哪些原因?
(4)你的消极体验是否被身边的亲人朋友理解?
(5)你是否获得家人、朋友等的理解、支持与安慰?
(6)你是否通过一些方式来应或解决这些困扰?如果有,你运用了哪些方式方法?
8位被试者的心理困扰均分达37分,体验到深刻的紧张、焦虑、恐慌、抑郁等消极情绪,且自主打分都在7分以上。由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十分必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是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是活动课。团体辅导往往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本研究中采用同质性较高的小组,预先设定目标、内容、形式和场景,在团体情境下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是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有效方式[4]。依据学生信息化水平,在能够进行“互联网+”模式进行线上干预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纳程度、信任程度和参与程度。最终,采用腾讯视频会议线上方式,设计团体干预规范和内容,期间进行了局部调整,进行6次为期6周的团体干预,具体方案如下。
采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进行前测。
第一次活动:组建团体,形成团体契约。线上干预,首要任务是“破冰”。通过介绍网络昵称、修改备注为真实姓名来“介绍你我他”,尽可能记住全体成员的基本信息,初步形成团体意识;随后,通过共享文档每人提出一项约定来指定团体契约,整理美化后形成制度约束;组织者说明团体性质、活动目标、相关要求并引领团体成员进入团体角色,树立共同的心理疏导意识;布置家庭作业《我》。
第二次活动:在线朗诵作业短文《我》,参与成员增加人际表现勇气、理顺对自我和心理健康的认识,其他参与者通过聆听找到共同点以产生心理共鸣,并通过实时送花、点赞、留言表达支持与认可。通过活动可知,团体成员对自我的探索、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以及对未知的担忧。鉴于此次活动的信息,第三次活动的设计主要以找到自身原因为主要目标。
第三次活动:通过共享屏幕依次展示“自我九宫格”,尽可能全面、准确、深刻地对自我的内心、情绪、认知和行为方式有清晰的认识。大部分成员关注到内心平时未被注意到的一些隐性认知方式,并能够积极发现他人的问题,开始去繁取简,有重点、有目标地关注心理状态的变化。
第四次活动:尝试正面面对团体成员的心理问题。找出问题比较突出的三位同学,创造性设计“打败小怪兽”环节,将心理问题通过线上绘图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由成员赋予其形象特点,群策群力找到打败小怪兽的方式方法和心理策略,将无处诉说的沉重心声通过较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凝聚力较强的团体氛围给予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
第五次活动:团体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或者所见、所想、所思、所悟自主发言,享受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大家从各种心理问题中走出来,讨论的话题趋向积极阳光,并多以解决问题为主。例如有的成员通过心理分析认识到自身认知方式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分享感受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开始自我觉醒、自我修正、自我提高[5]。
第六次活动:作为最后一次活动,最大的任务是处理好离别情绪并顺利结束。一是总结,通过在线共同“绘制成长树”,简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二是处理分离情绪,引导团体成员带着收获,以好的状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完成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后测。
收集整理干预前后团体心理健康变化数据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具体结果如表2与表3所示。
分析可知,团体干预前,团体成员心理困扰分值高达37.31±3.5分,经过有针对性地构建以问题为导向、基于“互联网+”背景模式的心理疏导,干预后测结果显示,心理困扰分值已降至19.44±2.7分,p<0.01,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调查显示,团体成员在转变认知、改善情绪和优化行为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因此,运用“互联网+”线上团体心理干预技术效果显著。
4.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我们应积极关注青少年心理,关注特殊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1)家长作为第一任教育者,应牢树健康教育意识,积极关注孩子心理变化。许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子女众多的家庭,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此类家庭也缺乏良好的沟通,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愿或不能与家人交流,往往会错过最佳发现和治疗时间,埋下隐患。对于萌芽性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与本人、学校了解情况,防患于未然。
(2)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承担大部分教育职责和压力,建立制度完善、科学系统的应急疏导干预体制尤为重要,管理者、班主任、心理咨询师、思政课教师等和同学,都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有利资源和支持力量,可通过制度规范、日常教育、朋辈辅导、重点关注等多点面、多维度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心理干预安全网络,最大程度帮扶学生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青少年心理如同被呵护的嫩芽,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构建的和谐环境,更需要锻造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动力,两者交互作用、协调统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青少年本身应注重自身心理建设,不仅应通过学习获得专业知识,更需要通过阅读拓宽视野、通过思考获得格局、通过实践获得技能,不断强化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激事件、负性事件的心理能量、社会支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本文针对研究对象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视频会议和网络互动的方式对8位研究对象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引导参与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得出如下结论: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能够有效筛选出存在心理困扰的研究对象;依托“互联网+”背景模式的线上心理疏导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认知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变化量化数据差异显著,团体干预对心理健康存在积极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庆云.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3(31):37-40.
[2]王飞,王柏靓.中医功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EB/OL].(2023-10-31)[2023-11-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3.R.20231031.1146.010.html.
[3]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教体艺〔2023〕1号)[A/OL].(2023-04-20)[2023-1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4]张淑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疏导研究——评《大学生心理疏导促就业》[J].领导科学,2023(6):149.
[5]刘晔.“小圈圈”解决大问题——团体辅导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11): 14-15.
作者简介:王翠丽,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Wjlx20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