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屏摄”引发的文明深思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屏摄”,文明,深思
  • 发布时间:2024-03-31 13:44

  文| 梭 梭

  不久前,中国电影再次迎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春节档期,在票房刷新记录的喜悦中,一个“过时”话题却重返喧嚣。围绕“屏摄到底合不合法,违不违规,该不该批”的讨论让人不禁感叹,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的今日,观影文明仍是被反复提及的问题。

  旧话重提的起因是一位知名歌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某部春节档热门影片放映过程中的照片,希望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影片进行宣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宣传却引发了一场关于“屏摄”的激烈讨论。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往一致反对“屏摄”的声音中,出现了对这一显而易见的观影“陋习”的洗白,甚至是支持。

  其实所谓“屏摄”,专指在电影放映时,用手机拍摄银幕,并在不同渠道进行发布。眼下最常见的渠道就是各种自媒体,比如朋友圈、微博等等。比之更甚的是“盗摄”,记得在多年以前,许多盗版电影都是盗拍者用机器在电影院偷偷拍摄而成,那晃晃悠悠的镜头勾织出一块不小的产业蛋糕。因此无论是对于“盗摄”或是“屏摄”,电影界以及观众都是“苦之久矣”,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也明确了盗拍是违法行为。但当拍摄机器从摄像机变成了手机,传播范围发生了变化,“屏摄”便成为了一种有争议的行为,还有不少名人和自媒体大V为其鼓与呼。

  这些不觉得“屏摄”有什么不对的人,自有他们的逻辑,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屏摄”不用于商业不违法,所以你不能说我不对。是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屏摄”是违法行为,但在中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屏摄”这种行为,也有专家表示“屏摄”在法律层面尚处于灰色地带。可是不违法就是对的吗?

  “屏摄”者靠着法律傍身无所畏惧,而反对“屏摄”者则认为,在影院内不屏摄是默认的公序良俗。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当影院的灯光暗下,人们暂时与现实世界剥离,随着一帧帧精彩的画面进入了电影中的世界。然而如果在刚刚进入一个绮梦时,刺眼的闪光灯就开始一下下闪烁,亮起的手机屏幕在眼前被人高高举起,那么我们还能再次“入梦”吗?

  显然这样的行为破坏了自己和他人的观影环境和观影体验,它虽然的确没有违反国内现行的任何法律,但却是不值得提倡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影院在播放影片之前,往往都会有建议大家共同维护观影环境,不要喧哗打闹和接打手机,更不要提用手机拍摄了。

  其实在文化娱乐方面,剧场观剧文明、影院观影文明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话剧演出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就有先行者开始普及观剧文明,比如老舍先生的《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就嘲讽了看戏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的确,早年间的传统戏园子,需要“碰头彩”“满堂好”,要吃吃喝喝、热热闹闹。但现代的剧场、影院,观演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形式也不尽相同,需要时间养成新的习惯。如今,话剧来到中国已超过百年,剧场文明好了很多,但也不乏分享欲爆棚的观众总是会在精彩之处举起手机,似乎不用手机录就不足以表达他们对演出的热爱。

  所以不违法的行为,仅仅意味着在法律层面上不会受到惩罚,却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正确。不善良、不勤劳、不勇敢甚至可能不尊老爱幼都不违法,那么我们为何还要从小接受善良、勇敢、勤劳、尊老爱幼的教育?因为在人类社会运行中,法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法律其实是一条看得见的、不能突破的底线,而道德则是一条看不见的、人类在成千上万年的发展进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公序良俗。如果我们总是以最低标准,不违法来要求自己,谁能想象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文明是一条很长的路,这场关于“屏摄”引发的大讨论,也在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成为文明进步的助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