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野钓用饵经

  • 来源:垂钓
  • 关键字:野钓,用饵经,鱼饵
  • 发布时间:2024-04-06 15:08

  文/吉林·笨钓

  什么是鱼饵?我是不是问了一句废话?但在第一时间里,你可能马上就联想到渔具店里琳琅满目的花花绿绿的小袋子。没错,我说的就是商品饵。商品饵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均衡合理,通常具有广谱性,并且可以被钓鱼人随心所欲地调配出各种理想的物理状态,几乎是钓友出钓的不二选择。但我要告诉你:它只是鱼饵大家族的一部分,在水库钓鱼,可供选择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笔者认为,凡是能诱鱼咬钩的,都可以称之为“饵”,比如一把草籽或半个土豆,如果你能用黄泥球钓上鱼来,那泥球也算饵。就如同一小块白钢片挂上个三本钩也能钓到鱼并且也叫“饵”一样,但那叫拟饵……

  鱼饵越贵越好吗?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越贵的鱼饵效果越好。同时,渔具店的老板也会误导顾客:不好怎么能这么贵!于是,没钓到鱼或者收获不理想时,就有人认为自己的鱼饵档次不够,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种货币体现方式,绝对不和效果等值。比如进口鱼饵的成本是按照当地货币计算的,入关后才折合成人民币,再经过批发商、零售商的逐级加价后,才出现在商店的柜台里,自然它的价格就高。说到这里,会有人发出疑问:进口的鱼饵确实比较好使啊!这个问题在后面再说。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你在鱼塘使用再昂贵的鱼饵,恐怕也不会胜过原塘饲料吧?所以最贵的未必是效果最好的。

  味道和营养哪个更重要?

  众所周知,水库有些鱼类的视力退化严重。像鲇鱼之类的,只存在少量光感,但它们其他的感觉器官却非常发达,比如它们的嗅觉和听觉。嗅觉在鱼类摄食过程中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太多的人往往走进另一个误区,即过分强调味道,把味道当成选择和使用鱼饵的唯一标准。

  味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所谓味道,无非就是酸甜苦辣咸香腥等,这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哪种鱼在哪个季节或者某个水库喜欢什么样味道的鱼饵,一直是钓友探讨最多的话题。鱼真的能像人类一样感知这些味道并受到诱惑吗?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那种味道浓烈的化学添加剂对鱼类没作用,起作用的是某种可食用的物质溶解在水中的分子。

  可以在水库做个简单的试验:用纯粹的化学香精比如草莓香精和一团泥巴,再用鲜草莓汁和另一团泥巴,分别挂到鱼钩上观看浮标的反应,结果是,真正的草莓汁对鱼的吸引力明显高过化学香精。类似的实验做得多了,笔者的结论也就出来了:对鱼起诱惑作用的不是味道本身,而是饵料中含有的鱼类所需的营养。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春天钓鲫鱼大多选择腥味较浓的鱼饵,并且效果很好,难道错了吗?笔者认为没错。但要记住,此时,吸引鱼儿的不是腥味,而是饵料里面所含的动物蛋白。腥味只是表面现象,丰富的动物蛋白才是丰收的关键所在。生活中的动物蛋白随处可见,何必只被“腥”束缚?比如我春钓鲫鱼的鱼饵就是简单的玉米面粉加点儿粉,然后用白面或者拉丝粉做黏合剂。这款鱼饵价格低廉、取材方便,效果却同样出色,有趣的是,有人模仿我使用味道浓烈的某款奶香型商品饵却收获寥寥。后来笔者看了一下那款鱼饵的成分说明,居然是和“奶”毫无关系的植物纤维、薯粉、香源素等。所以笔者,水库用饵使用香精是画蛇添足,提高饵料本身的营养成分才会增加诱惑力。

  野生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能:用最低的消耗获取最高的能量补充。在野生条件下生存的鱼类,能摄取的天然食物并不充足,所以它们对一切可食用的物质都感兴趣。但营养含量更高的物质更能吸引它们的注意力,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进口鱼饵因为它的高品质、高纯度,所以效果才会好,尽管它的味道很清淡自然。

  发酵饵有玄机

  按照人类的卫生标准,变质食物是不能吃的,所以很多人会将已经发酵的鱼饵倒掉,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潜意识,是错误的。当然,被倒掉的鱼饵也不敢扔进窝子,原因是怕吸引来鲢鳙,这个观点也是错的。鲢鳙作为滤食性鱼类,它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发酵的东西,所有雾化效果好的饵料对它们都有吸引力。钓鲫鱼的时候,有鲢鳙闹窝虽然很恼人,但也很常见。所以为了避开鲢鳙,仅靠不使用发酵的鱼饵是做不到的。而发酵的鱼饵同样受到其他鱼种的钟爱,这又是被很多人所忽视的。

  很多人有过饲养热带鱼的经历,都知道热带鱼有啄食同类粪便的行为。解释这一现象要从鱼类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说起。鱼类的吸收能力很差,有资料表明,它们的消化系统仅能吸收所摄入食物营养总量的30%左右,所以它们的粪便还能被二次消化,但是对充分发酵的食物,鱼类却能消化吸收60%以上,所以它们对发酵的东西更为敏感。

  鲢鳙的种群大、食量大,所以它们喜欢发酵食物的表现更加突出,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但这也往往掩盖了其他鱼种同样对这类食物情有独钟的事实。煮熟的老玉米加一点曲酒密封后,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就成为效果非常好的窝料,其原因就是发酵。那么为什么要加入曲酒呢?陷阱总要伪装得尽量逼真才会捕到猎物——所有的植物在发酵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酒精,加入曲酒恰恰是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有人错误地认为是曲香在发挥作用,其实不论酱香或者醇香,只要酒精含量适当,散白酒同样可以。笔者用的鱼饵也和这种窝料一样,每次出行都提前做好,使其充分发酵。

  影响鱼饵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水库里的鱼情和水情都比较复杂,所以影响鱼饵使用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是鱼饵的物理状态。经常会遇见这样的现象:相邻的两个人使用同一款鱼饵,鱼获的差距却很大。差在哪?在状态。饵料的雾化性和水溶性是影响垂钓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片面地强调它们也不对。有钓友在尚未找底调标时,就开始赞扬自己开出的鱼饵状态真好,但这对鱼来说未必是最好的。别忘了,咱们说的是在水库钓鱼,过分强调雾化效果,往往很难突破游动迅速、抢食积极的小杂鱼的第一道封锁线,会使钩上的鱼饵在没有到达预定水层时就被打劫一空。这时你就会发现,鱼饵的状态很理想,但效果却很糟糕。也就是说,好的鱼饵状态应该是既雾化又能在理想的水层保持一定的时间。在这点上钓鱼人要灵活把握,切忌生搬硬套。

  野钓中的惯口

  钓鱼人都知道,找到了鱼的惯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野生状态下,鱼类的食物纷杂,很难从中筛选出一种具体的最具针对性的饵料。不过,只要勤动脑、仔细观察,总会有些蛛丝马迹启发你找到或者接近想要的答案。

  惯口不是遗传,是鱼类后天习惯形成的条件反射。某一水库或者某一区域内的鱼类往往受生活环境影响,形成对某一种或某一类食物的偏爱。比如盛产河虾的水库,河虾就是钓饵的首选。笔者在使用河虾垂钓中,不仅钓到了肉食性鱼类,甚至多次钓到以食素为主的草鱼和鳊鱼。可见,鱼类的食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

  此外,周围环境对鱼的影响也很大。垂钓水域附近的农作物果实或者植物种子,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内鱼的惯口。例如:水边儿上是玉米地,那就用嫩玉米试试;是麦子地,就用麦粒试试;是稻田,就试试稻穗儿……笔者曾经在一个蒿草丛生的小水库,用水边的水稗草籽加入点拉丝粉,获得了一次意外的丰收。

  还有一大类东西是极有效果的,那就是原生态饵料。人为加工痕迹越少的东西对野生鱼越有效,尤其是野生的大鱼。都知道玉米粒是野钓的利器,尤其老玉米更擅钓大鱼,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人为加工的痕迹。按照这个理念继续推论,所有人为加工痕迹不明显的谷物或谷物制品在诱钓大鱼方面都会有效,而不仅仅局限在豆饼或糠饼上。

  野钓用饵要突破惯性思维

  受个人经验和其他钓友的影响,钓鱼人在用饵上往往会形成一种惯性,很难突破。这就意味着创新能力的下降。比如:青玉米能钓到鱼,老玉米也能钓到鱼,却很少有人想到玉米面。提起玉米面,想到的又只是一种早已淘汰的古老鱼饵——窝头。其实,作为鱼饵,玉米面是能以多种物理状态存在的。生玉米面加入拉丝粉呈现的是絮状雾化,加入白面是一种脱落状态,蒸熟后黏度增加可有效应对小杂鱼的袭扰,再次加适量的生面粉又可以增加其水溶性,总之能实现从极黏硬到极松散之间的任何一种所需状态。以上这些配方都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作为载体加适量的奶粉以增加动物蛋白含量,也可以加入蜂蜜、白糖……这是一款价格低廉、用途广泛的鱼饵,用它几乎能钓到水库中任何一个鱼种。再比如豆饼、豆粕,既是很好的诱饵,也是钓饵。于是有人在鱼饵中掺入豆粉或者豆浆,同样是豆制品可几乎没有人用毛豆或老黄豆钓鱼。毛豆的效果绝不逊色于青玉米,而水发后去皮的老黄豆又明显优于老玉米。再比如:很多商品饵的主要成分是薯粉,可是有几个用地瓜和土豆钓鱼的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继续推下去,可供选择的范围就太大了!

  好的鱼饵未必就是昂贵的,或者是难于得到的,其实好的鱼饵也许就在你身边,随手可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