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道光皇帝旻宁继位, 多少有些争议。自雍正起, 清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老皇帝在世的时候, 先把皇位继承者的名字写下来, 放进一个密封的密匣里, 然后搁在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的后面, 待老皇帝驾崩, 再取下来当众启封宣读。然而, 旻宁的父亲嘉庆皇帝是在热河避暑的时候突然驾崩的,“ 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
意外变故下,道光能继位,是因为臣子们在嘉庆的近侍身上,找到一个小金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嘉庆四年嘉庆的亲笔字条,写着立旻宁为太子。于是,旻宁就这样继位了。当然,有这样的字条,加之旻宁又是故皇后所生,是标准的嫡子,在继位前,就因为“林清之变”中,鸟枪击贼之功,得封亲王,让他继位,从道理上讲,倒也应该。但是,毕竟因事发突然,程序上还是有违背清室家法之处。
我们从《清史稿》中得知,旻宁在做皇帝之前,除了枪法不错,打猎时猎获猎物较多,碰巧击毙过几个造反的狂徒外,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其他本事。唯一的政绩,就是提倡节俭,自己带头穿补丁衣服。可皇帝的衣服,得专门送给江宁织造,由专门的苏州织工来补,打一个补丁,比做一身新衣服的花费还多。
旻宁的老子接的是一个烂摊子, 轮到他了,还是一个烂摊子, 而且更烂。漕运一塌糊涂,盐政一塌糊涂,鸦片走私猖獗,比嘉庆时还要疯狂,直接导致了银本位的清朝货币体制的动荡。面对这样一些每个都可以动摇国本的大问题,道光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但是,他信赖的大臣,都是曹振镛这种提倡多磕头少说话之辈,前有曹振镛,后有穆彰阿,都是这样一副稳重、持重但却平庸的衮衮诸公。跟他们的皇帝一样,他们人不坏,也不大整人,但是什么大事都不想干,也干不了。
朝野上下,都在斤斤计较公文的齐整、文字的娟秀。封疆大吏的奏折,无论说的事儿如何,只要行文上出一点小错,就可能遭到皇帝的严厉批驳,以致丢了官帽。这据说是曹振镛的主意,说是道光发愁,看奏折看不出名堂,曹就说,盛世无大事,但下面的人每每好危言耸听, 所以批奏折时只要挑出一丁点细枝末节的小错, 就大加驳斥, 便可以震慑他们,让他们觉得圣主明察秋毫。是不是真的这样,不好说, 但越是平庸的皇帝, 越是到了王朝的末世, 越注意细节, 倒是千真万确。于是风气所及, 从官场到科举, 人们越来越注重格式, 注意别出错, 注意文字好看与否。如果一个人写不了一笔好字, 那么科举的名次肯定高不了, 仕途也好不了, 别说当大官,就是做清客幕僚都没有人要你。所谓的好字,也不是讲究艺术性, 而是只求娟秀好看。从那时开始, 清朝开始流行馆阁体书法。进官场,不学这种笔体,是万万不能的。
重形式、轻内容, 这是每个王朝末世的通病。不仅文如是, 武亦如是。都说八旗绿营不中用, 但校阅起来, 队伍也格外整齐,铠甲鲜亮,旗帜飞扬。只是,再漂亮的形式,也应付不了末世的问题。关键是作为当家人的皇帝,也没有决心面对。漕运因河道堵塞,粮食运不过来了, 才让人走海运。海运大成功, 但原来漕运体系的官僚们不肯看着利益丧失, 一起闹将起来, 皇帝就反悔了, 漕运改海运的改革便被终结。盐政的改革, 也是半吊子工程。而禁烟行动, 开始的时候气壮如牛, 恨不得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然而洋人的舰队一来, 马上妥协, 罢免了林则徐。后来发现人家不是来要求申冤的, 而是要建立通商关系,又罢免了他派去安抚洋人的琦善,懵懵懂懂就开战了。打了两年, 才发现根本打不过人家,又一点价钱不讲,就全面妥协,人家要什么, 就答应什么。任是这样, 虎头蛇尾, 左摇右摆, 因循度日, 临死的时候,遗诏上还说自己什么事儿都办明白了, 连鸦片战争这样丢人现眼的疮疤, 居然也说是他的措施得当, 使得“ 毒焰自消, 民夷各安生理”。
当然, 做皇帝的只要不被人家拿住, 形式上,面子是必须讲究的。讲究了一辈子了,临了,岂能不讲究?
(秋水摘自线装书局《五光十色说历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