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山
深入基层,一竿到底:“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找到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焦裕禄到任兰考后,第一时间到灾情最严重的公社和大队,挨家入户搞调研,了解群众实际困难。为帮助群众脱贫,他在牛棚中与饲养员肖为芬拉家常,收获了“挖穷根种花生,要想富种桐树”的经验;为治理风沙肆虐,他骑自行车到张庄向堆坟的老庄稼户请教挖出地下淤泥盖固坟包的方法,从而生动形象总结出了“先贴膏药再扎针”的治沙方案。正是这种深入群众的调研,让焦裕禄同志第一时间掌握了真实情况,赢得了群众信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焦裕禄同志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察实情的典范。
焦裕禄同志常说: “ 经常到群众当中去泡一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推动调查研究务实见效必须要过好群众关。领导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深入”基层,扑下身子、放下面子“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才能听民意、聚民智、察民情、解民忧,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实事。
以实打实,破解难题:“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
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他身上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我们增强调查研究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焦裕禄始终坚持以寻找制约兰考发展的根本原因为调研方向,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他认为,要改变一个地区的落后面貌,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思想,既要学习外地的经验,又要总结本地的经验。由此也找到了改变兰考面貌的破题口: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焦裕禄深知,调查研究如果脱离问题就等同于自欺欺人。在任期间,他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在独立思考中分析问题、在真抓实干中解决问题,梳理归纳总结出“五个跟不上”(领导跟不上、思想跟不上、管理跟不上、政策跟不上、各部门支援农业跟不上)等调研结果,对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问题狠抓不放,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以勇于修正错误的态度,为解决兰考县发展问题开出良方,使得兰考县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深刻变化。
把准调查研究切入点, 就必须紧紧牵住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在调查研究中,有的要“快刀斩乱麻”,有的要用“绣花功夫”,但都需要拿出向问题开刀、向顽疾亮剑的决心勇气。能不能发现问题、敢不敢正视问题、会不会解决问题,既是认识能力和工作水平问题,也是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问题。倘若缺乏问题意识,没有目标导向,调研就会变成“盲人骑瞎马”。唯有掌握好“望闻问切”基本功,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有效决策。
道不虚谈,学求实效:“不读毛主席著作就要迷失方向”
“我们要带上本子,发现什么问题,立刻记下来,回去再对照毛主席著作想一想,找出解决的办法,总结出经验”。提高理论修养,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是焦裕禄提升调研水平的重要法宝。
焦裕禄不仅坚持学习, 更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坚持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来思考问题。到任兰考仅11天,他就起草了《关于城关区韩陵公社进行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第一步工作情况的报告》。他始终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基层调研是片面的、肤浅的,而理论经典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是哲学、是科学,能够提供正确和理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实证明,他结合实际提出的“先顾吃饭,再顾好看”的决策是十分科学有效的。
焦裕禄同志以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形成规律,为县委形成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调查研究后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因为焦裕禄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纠偏作用,能够保证调查研究按照正确方向和路线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都的党员干部,更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作者:黄山,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所二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刘一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