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有“医”靠,城市更美好

  文|本刊评论员 编辑顾佳贇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增长到2021年的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放眼中国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确立了到2025年与2035年要达成的阶段目标,并从5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对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当前,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十年飞跃。但在外延式发展的光芒之下,内涵式发展仍有待提升。我们还需在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推进医疗卫生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比如,如何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如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如何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等等,都需要各地政府打好攻坚战与持久战。

  推动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实现这一转向,需要各地政府加大引导力度。一方面要推进体系整合化,立足于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通过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在纵向上促进“上下结合”,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横向上实现“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另一方面要推进服务优质化,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以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以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诸如完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推动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离不开管理精细化;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治理科学化。从应对新冠疫情到公共卫生疾控体系建设;从现代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到广泛开展健康科普;从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发挥社区基层力量管理慢病……背后都有政府投入、服务购买、人事编制薪酬、信息技术赋能、综合监管等一系列治理机制在有效运转。继续完善健全、深化改革,必将有力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北京,累计疏解核心区三级医疗床位2200余张,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在成都,当地三甲医院与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网格化城市医联体,优势科室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专科联盟……近年来,我国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设置13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5万个。事实证明,只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分布,才能大幅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

  新时代新征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路没有止境。只要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就一定能够书写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的温暖答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