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丹卡”传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军用步枪(四)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俄罗斯,历史,近代化
  • 发布时间:2024-04-22 12:13

  东戎

  伯丹Ⅱ步枪的衍生型号

  更加简单、坚固的伯丹Ⅱ步枪在俄罗斯军队中受到了广泛欢迎。不过众人很快意识到,仅靠一种全尺寸的步兵步枪很难适应不同兵种的需要,尤其是对骑兵和炮兵部队的士兵来说,他们希望用上更短、更轻的新步枪。在亚历山大二世的首肯和亲自推动下,伯丹Ⅱ步枪在俄罗斯很快发展出了3种变型枪:较步兵步枪更轻、略短的龙骑兵步枪;采用圆柱形扳机且无扳机护圈的哥萨克步枪;更短、更轻的卡宾枪。

  M1870伯丹Ⅱ步兵步枪列装后不久,炮兵委员会常任委员В.Л.切比绍夫上校(后擢升为将军)就开始为龙骑兵设计更适合骑在马背上时斜挎的短版伯丹Ⅱ步枪,来自捷列克哥萨克团的И.И.萨丰诺夫上尉则负责开发哥萨克步枪和卡宾枪。最早的样枪是在奥拉宁鲍姆步兵军官训练学校的修械车间内制造的。经骑兵部队实装试验,新枪在使用的舒适性、易携性和射击操作等方面都令人满意。同时,在奥拉宁鲍姆军校步兵营进行了射击测试,证明这些新枪与伯丹Ⅰ步枪的射击精度相当。1870年8月31日,伯丹Ⅱ卡宾枪率先获得批准列装。同年9月26日,伯丹Ⅱ龙骑兵型和哥萨克型也获得批准列装。

  龙骑兵型的正式名称为M1871伯丹Ⅱ龙骑兵步枪。龙骑兵即骑马步兵,早在18世纪初,彼得一世就组建了专门的龙骑兵团,是俄军中相对贵族化且较有战斗力的兵种。伯丹Ⅱ龙骑兵步枪定型后,主要装备龙骑兵和其他一些骑马的快速部队。

  伯丹Ⅱ龙骑兵步枪比步兵步枪整体缩短了127mm,其全枪长1232mm,枪管长721mm,全枪质量3.58kg。该枪主体部分与步兵步枪基本相同,只是机匣左侧增加了一个横向螺钉,其尖端位于枪机左侧加工出的专用槽中,目的是对枪机起到额外的固定作用,防止枪机意外掉落,这是该枪在外观上与步兵步枪最明显的区别。此外,龙骑兵步枪枪口处没有突起的刺刀卡笋,因此必须使用一种全新的套筒式四棱刺刀,长度比步兵步枪使用的稍短,刺刀全长575mm,刀身长495mm,刀身截面最宽处19mm,套筒长75mm,内径17.1mm,卡口的形式与伯丹Ⅰ步枪的类似,但位置偏转90°,安装到枪管上后直接利用准星座来固定,装好后刀身依然位于枪管右侧,此时从枪托底部到刀尖的全长为1733mm,全枪质量3.94kg。在伯丹Ⅱ步枪的4种型号中,只有步兵步枪和龙骑兵步枪配有刺刀。有意思的是,龙骑兵步枪所用的刺刀是固定在骑兵常用的恰西克马刀(又称恰西卡马刀)刀鞘表面的,这样刺刀与马刀就可以同时携带,而步兵步枪刺刀则采用普通式样的薄钢板冲压刀鞘,通过附带的皮挂穿在射手的外腰带一侧。

  伯丹Ⅱ龙骑兵步枪与步兵步枪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其背带固定方式。为了提高背负步枪时的舒适感,龙骑兵步枪的护手和枪托上专门开设了横向贯穿的矩形背带槽,前背带槽位于2个枪管箍之间,后背带槽在枪托颈部后下方位置。槽体两侧有椭圆形的钢质饰板加固,每个饰板由一对小木螺钉固定。该枪的枪口箍和通条均与步兵型相同,但两个枪管箍相对更薄更轻,并且不需要螺丝固定,前部枪管箍依靠独特的双重锁定弹簧固定,后部的则采用常规的弹簧固定方式。

  考虑到龙骑兵步枪质量明显减轻,而且射手可能会骑在马背上进行射击,因此龙骑兵步枪要求使用专门的减装药弹,除发射药量减少外,其他均与普通弹相同,枪口初速下降至385m/s,其目的是减少射击时的后坐力,方便射手在射击时控制枪身。龙骑兵步枪的表尺尺寸较步兵步枪的有所缩小,但分划仍为200~1400阿尔申(相当于142~996m或156~1090码)。

  伯丹Ⅱ龙骑兵步枪只有图拉和伊热夫斯克两家兵工厂制造,生产时间从1875年开始到1892年结束,生产总量不明,但不可能太多,因为保存到现在的数量极少,由此可推知当年生产的数量也不会很多。另一个证据是1876年俄土战争前夕,俄军的武备库中总共只有2353支龙骑兵步枪,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哥萨克型的正式名称为M1873伯丹Ⅱ哥萨克步枪,又称萨丰诺夫步枪。哥萨克步枪是专为俄罗斯帝国著名的哥萨克部队设计生产的。哥萨克是指早先生活在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平原地区的游牧族群,他们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其青壮年男子具有在俄罗斯军队中服役以谋生的传统。依靠地域纽带组成的哥萨克部队在历次战争中都是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平时期也承担边防、警卫等任务。特别是哥萨克骑兵,作为轻装骑兵,虽然地位不及帝国轻骑兵、龙骑兵和枪骑兵,但仍因其实际战斗力而享有较高的声誉。

  作为一名实战经验十分丰富的资深哥萨克,萨丰诺夫上尉(后来官至中将)曾参加过高加索地区的多场战役,并将这些经验用于新枪的设计工作。1873年,比龙骑兵步枪更短、更轻的伯丹Ⅱ哥萨克步枪正式列装。1875年,相当一部分哥萨克部队换装了这种新步枪,并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投入实战。

  伯丹Ⅱ哥萨克步枪最典型的外部特征是其扳机部分,该枪没有通常的扳机护圈,扳机尖端也不是传统的钩状,而是一个形状很特别的短粗圆柱。这个圆柱全长只有14mm,直径12mm,表面带有防滑纹,末端铣削有螺丝槽,需要顺时针旋转才能拧下,而不是像普通螺纹那样松开时要逆时针旋转。之所以采用这种独特的设计,是考虑到哥萨克部队很多在西伯利亚这样的高寒地区服役,类似样式的扳机有助于冬季戴厚手套时操作,同时较短的长度和特殊的形状减少了因钩挂而意外走火的可能性。

  除了扳机,哥萨克步枪在其他方面与龙骑兵步枪非常相似,枪托同样较窄而且细长,全枪长1219mm,枪管长709mm。2个型号的枪管除长度上的细微差异外,几乎完全相同,膛线均是6条、右旋,枪口初速也基本相同。特别是相对于步兵步枪和卡宾枪,哥萨克型、龙骑兵型枪口部位的管壁明显更薄,而且枪口内外均经过倒角处理。2个型号的瞄具设计也一模一样,瞄准板的最大分划同样为1400阿尔申(1090码),而且采用相同的机匣和枪机固定螺钉。

  哥萨克步枪通过将龙骑兵型的枪管缩短约12mm,并取消扳机护圈等金属零部件,使得全枪质量进一步减少到3.38kg,但它仍是一支步枪,而不是卡宾枪。该枪有3个枪管箍,也是唯一一种有3个枪管箍的伯丹Ⅱ步枪。这些枪管箍比龙骑兵型的更轻、更薄,只有9.5mm宽,而且只有最前方的枪管箍依靠弹簧卡住,其余2个枪管箍仅靠摩擦力固定。哥萨克步枪的枪口箍形状也与其他3种伯丹Ⅱ步枪不同,完全将通条包围起来,枪口箍是被钉在护手上,而不是用螺钉固定。在背带安装方面,哥萨克步枪同样在枪托和护手上开设了横向贯通并带有饰板的背带槽,但前部背带槽位于第二和第三枪管箍之间,比龙骑兵型的位置低得多,这是由哥萨克骑兵在马上背负步枪的习惯决定的。

  卡宾型的正式名称为M1873伯丹Ⅱ卡宾枪,是在哥萨克型推出的同一年列装的,用于武装宪兵、轻骑兵和炮兵部队。在伯丹Ⅱ步枪系列中,M1873卡宾枪是尺寸最为紧凑的型号,全枪长只有978mm,枪管长479mm,全枪质量仅2.82kg,并不比同时代的骑兵转轮手枪更加笨重。这款卡宾枪其实是大幅缩短长度的龙骑兵步枪,采用同样的枪机固定螺钉,以及与龙骑兵步枪相仿的小型枪口箍及弹簧固定枪管箍,而不是细长轻薄的哥萨克式样,此外背带固定系统也是与龙骑兵型一样的饰有饰板的贯通式背带槽。卡宾枪枪口处的管壁相对较厚,而且与步兵步枪一样是平直切割的,瞄准板分划为200~1000阿尔申(142~711m或156~778码),只能使用减装药弹,枪口初速362m/s。由于长度较短,卡宾型与哥萨克型都不配刺刀,尽管龙骑兵型刺刀同样可以固定在卡宾型的准星座上。卡宾枪的标记方式与步兵步枪一样,但细节因生产厂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可能用厂家标记(例如粗短的向上箭头,代表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来代替对应的铭文。

  伯丹Ⅱ步枪的生产及改进情况

  伯丹Ⅱ步枪最初是按照合同在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制造的,但从1872年起,俄罗斯国内的图拉、伊热夫斯克、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也相继开始生产这种武器。虽然从英国订购了相关设备,但当时的俄罗斯还未真正进入工业时代,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农奴制的长期影响造成熟练技工短缺,导致生产设备安装、投产进度滞后,如图拉兵工厂的生产线直到1874年年中才最后调试完毕。伊热夫斯克和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开始也只是利用进口零件装配成枪,并且后者来源不仅包括英国,还有德国和比利时,但即便如此,也迟迟未能达到预定产能。因此,1874年之前生产的伯丹Ⅱ步枪,绝大多数都是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产品。

  从1873年开始,随着英国的设备逐渐发挥作用,以及备战需求的刺激,图拉等三大兵工厂产量持续上升。尽管产量增速仍然缓慢,但更多的俄军部队终于有机会换装国产新步枪,帝国海军的阿尔比尼-巴拉诺夫步枪也随之开始淘汰。到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前,3家兵工厂已累计生产近48万支伯丹Ⅱ步枪。

  不过,当时俄军全部的48个步兵师中,只有16个领到了新步枪,精锐部队装备的数量也不多,如近卫军、掷弹兵团以及部分骑兵团装备的伯丹Ⅱ步枪加起来只有1.8万支。参战的俄军部队使用最多的仍是各种旧杂式步枪,而且大部分都是15.8mm(6线)口径,主要是克伦卡系列和阿尔比尼-巴拉诺夫步枪,此外也有少数伯丹Ⅰ步枪。如战争初期,巴尔干前线的俄军使用的是克伦卡步枪,高加索地区的俄军甚至还在装备发射纸壳枪弹的卡勒针发步枪等更为老旧的武器。当时,帝国高层十分担心武器更加先进的奥匈帝国和德国会趁机发动袭击,因此新生产的伯丹Ⅱ步枪大都被送往西部边境,另一部分装备了守卫华沙、圣彼得堡和芬兰等地区的军队。事实上,在整个战争期间,前线的俄军从未全面装备过伯丹Ⅱ步枪。

  军方的一份截至1877年1月1日的现役和库存步枪清单也证实了这种情况。

  ·M1870伯丹Ⅱ步枪(包括步兵步枪、龙骑兵步枪、哥萨克步枪和卡宾枪):共有253152支现役、103616支库存;

  ·M1868伯丹Ⅰ步枪:共有17810支现役、10104支库存;

  ·M1869克伦卡步枪(包括步兵步枪和龙骑兵步枪):共有413297支现役、192866支库存;

  ·M1869阿尔比尼-巴拉诺夫步枪:共有3691支现役、6309支库存;

  ·M1867卡勒针发步枪:共有150868支现役、51096支库存;

  ·M1866特里-诺曼步枪:共有4126支现役、7874支库存。

  不过,俄土战争确实为伯丹Ⅱ步枪赢得了当之无愧的名声,产量真正突飞猛进也是从战争爆发当年开始的。根据俄罗斯自己的统计数据,1877年伯丹Ⅱ步枪的产量为34.5万支,1878年则达到47.5万支。到1878年1月,俄军共有21个师装备了伯丹Ⅱ步枪,不过并非所有这些部队都被派往战区。随着战事结束,1879年产量回落到34.9万支,1880、1881两年再次回到年均生产40万支以上的高点,但随后一直持续下降。

  上述数字中还包括伯丹Ⅱ系列变型枪,其中图拉、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分别从1875年、1878年开始生产M1873伯丹Ⅱ哥萨克步枪,一直生产到1892年;M1873伯丹Ⅱ卡宾枪最早在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制造,到1875年已经生产2万支,且至少生产到1880年,此外在1874~1875年间,图拉、伊热夫斯克两厂也制造了数千支,总产量约2.6万支。

  三大兵工厂之间不仅有分工,也存在着协作关系。比如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生产的伯丹Ⅱ卡宾枪,枪管均由伊热夫斯克厂供应。后者还向图拉厂提供步兵步枪和龙骑兵步枪的枪管,仅1880年就供应了17.5万根。随着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和炼铁厂的产能持续扩张,从1879年起,俄罗斯终于不用再向德国、比利时订购零部件和作为原材料的钢铁,伯丹Ⅱ系列步枪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而在此之前,从1874年到1878年,每年从上述两个国家购买的零部件最少为1.79万套,最高达到14.97万套。

  据估算,到1892年停产为止,伯丹Ⅱ系列步枪的总产量达到351.9万支,其中仅步兵步枪就超过了300万支。不过相对于俄罗斯庞大的军队基数来说,这一产量仍然是不够的,有些哥萨克部队甚至到1887年仍然装备着老式的6线步枪,而俄土战争期间损耗的步枪直到1892年才完全补足。

  伯丹Ⅱ步枪虽然简单、可靠,但也面临着单发步枪最大的制约——战斗射速过低,这在19世纪末战争形式再次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无疑是个致命缺陷。所以在1882年,帝国炮兵装备总局提出了开发新的弹匣供弹连珠步枪的目标。这一研制工作耗时10年,最终于1891年定型了性能优异的7.62mm(3线)口径莫辛-纳甘栓动步枪,同时设计了与之配套的改用无烟药的7.62×54mm凸缘步枪弹。莫辛-纳甘步枪于1892年正式服役,该枪后来以其精确性、简单性和可靠性闻名于世。不过,即便有了这种新式连珠步枪,伯丹系列仍然继续服役了数十年之久。

  尽管没有设计专门的连珠版伯丹Ⅱ步枪,但为了让该枪的战斗射速有所提升,俄罗斯人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为该枪外加“包络式弹仓”,并研制了几种以其为基础的“改装”连珠步枪。后者最著名的是1883年开发的В.М.克瓦什涅夫斯基连珠步枪,在枪管下方增加了供弹管,容弹量分别为9发(步兵步枪)和7发(龙骑兵步枪)。但该型号未能通过实操测试,原因是供弹过程中枪弹底火可能会被意外触发,导致供弹机构损坏。此外还有2种利用伯丹Ⅱ步枪改造的“半自动”步枪,一种是1886年开发的鲁德尼卡步枪,由弹匣供弹,据称是利用“后坐力工作”,但具体结构、性能不详,因为这一设计压根就未能通过审批,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半自动武器会消耗太多弹药,类似的观点直到一战期间才得到彻底扭转;另一种是1887年开发的“眼”半自动步枪,该枪同样缺乏资料,只知道它是一种“相当重”的步枪,可连续射击20发枪弹,因何未能继续同样是个谜,可能出于与鲁德尼卡步枪相同的原因。

  此外,少数伯丹Ⅱ步枪被尝试改装成发射7.62×54mm凸缘枪弹,以求与莫辛-纳甘步枪保持弹药通用。这些改装枪更换了整个枪管和机匣,以及带有前凸笋的长柄枪机,以适应高速无烟药枪弹带来的更高膛压,瞄具也换成了莫辛-纳甘步枪所使用的。但实践表明这种改装意义不大,因此没有进行全面改装。(待续)

  编辑/曾振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