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素质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传统,文化,探究
  • 发布时间:2024-05-08 11:35

  李迎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命脉。中职语文课堂应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寻找现代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平衡点,既推进素质教育又弘扬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实现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从而发挥语文课堂知识传授、情感传递、文化传承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对就业者所进行的一种不同水平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简单地说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国家曾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然而,现代社会已经不单单追求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是由数字经济逐渐转换到知识经济。当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人们便开始追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教育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并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语文课程既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近些年国家也越来越注重通过语文课堂去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再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在素质教育和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推动二者在语文课堂中的完美融合。

  1 中职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 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需求

  2002年教育部在旧大纲的基础上修订并重新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大纲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这是教育部在强调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这一本质属性的同时又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中等职业院校面临着双重教学培养任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实现其培养目标,同时这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将素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既是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中等职业院校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才能既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高文化水平、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人才。

  1.2 语文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势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这门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优势,它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是一门最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学科。通常来说,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些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反映出作者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够激励学生向其学习;还有些反映了作者的真实人生,能够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等等。总而言之,这类文章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以其完美的表现形式和强有力的艺术吸引力吸引学生去阅读和学习。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素质教育和思政内容更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用语文课程独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去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在增强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1.3 满足中职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是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毕业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另一个是继续参加高职和成人招生考试,实现升学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以上两条成才途径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中职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加入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不仅能够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升学提供帮助,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既具有敬业精神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其合作能力。当学生在意志和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全面的发展,他们的心态也会越来越积极向上,摒弃现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打架、吸烟等,帮助他们养成阳光、向上、积极、健康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中职语文课堂进行素质教育,对实现中职学校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闪光点,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职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2.1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教育水平基础上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的专门人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偏重于专业课程的发展而忽视了基础课程,导致语文基础学科失去了原有的位置。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出现了错误。为了迎合现代的市场需求,一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突出技术技能课程,基础文化课存在没有达到教学计划需要的课时。二是部分教师存在错误思想。一些专职教师认为中职院校语文等文化课是可有可无的,语文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就业生活无法提供太多帮助,这种错误思想导致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出现应付差事、糊弄学生的情况。三是学生思想上的片面性。中职学生与普通初高中生相比,文化成绩本就相对薄弱,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就是为了获得技能,方便就业。思想上的片面性导致学生把语文课程放在次要位置,不思长远,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

  2.2 教学策略相对滞后

  乘着国家新课改的东风,中等职业院校也陆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只是局部和片面的。一是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师自身是面向普通中学培养出来的,但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职校学生有着不同特点,一些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合中职学生。另外,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获得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很难及时更新。二是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教授模式。但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无法适应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2.3 学生素质并不均衡

  在国家良好教育政策的推动和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但是中职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平衡。相对于身体素质而言,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素质都有待提高。中职生的文化课水平比较薄弱,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导致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讲解过于深奥的知识。另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将社会上一些不好的风气和习惯的影响放大,如黄赌毒、欺骗欺诈等丑恶现象。同时,落后文化和不良信息也随着互联网快速传播。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些现象影响其思想素质的提高。另外,这些学生进入中职学习多数都是为了找一份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待提高,只片面听从教师的教授和指导,缺乏个人思考。学生的这些特点也给中职语文课堂推进素质教育带来了困难。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现状

  3.1 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蓄积了力量,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试图以摒弃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唤醒东方巨龙的崛起,甚至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封建的象征。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当中确实有一些文化糟粕、错误思想以及封建迷信行为,例如“男尊女卑”等,这些导致青少年越来越不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使得对学生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任重道远。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哈韩”“哈日”、西方动漫、欧美说唱等,外国文化以多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中。以中职生为代表的青少年自我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低俗、错误的外来文化影响。这些都导致了在中职语文课堂中难以推进传统文化教学。

  3.2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途径不够宽泛

  文化的传承既需要特定的环境也需要有利的条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更加强调“职业化”的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导致了现有中学语文教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更侧重讲解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模块,把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摆在第一位,忽视了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中职语文课堂无法很好地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寸步难行。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中职语文课本当中虽然有固定的版块收录古典散文和古代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学知识,但是这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优秀文化。另外,教师对于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片面的文字和翻译教学,并没有更加深入地讲解其中的文学思想和其中的文学精华。教师讲的断章取义,学生学的一知半解,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想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难上加难。

  3.3 中职生本身文化素质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中职学生与同阶段的高中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都较低。一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拼音和简单的字词都不认识,语文水平可能还不如高年级阶段的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难以评判。阅读文章时难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写作时,错字病句常常出现,更别奢求其文章具有感染力或深刻内涵。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不足,必将为传统文化教育增加教学难度和要求。另外,中职学生打架、骂人、逃学、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尊师重道、谦逊有礼等传统美德正在中职学生身上慢慢消失,这些行为表现也恰恰反映了他们本身不高的文化素养。

  4 中职语文课堂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4.1 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培育爱国精神

  语文课程是教授中文、传播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其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也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世代流传的文言文章,千古传诵的古典诗词,都能从中引申出不同的传统文化。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可以对作者屈原进行详细介绍,并引申到端午节的来源,由此可以进一步讨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系五色线等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从而达到宣传传统节日的目的。另外,在古典诗词中有以杜甫、陆游、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他们的诗词体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学习这些爱国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

  4.2 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需要

  现有的中职语文课堂多数都只是片面地讲授课本内容,讲课方式死板老套,课堂不够活跃,无法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采取讨论式或旋转课堂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课下就下节课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符合现阶段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需要。

  4.3 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素质

  由于中职学校学制年数的限制,这些学生在18岁左右就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这个年龄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是否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职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积极向上的道德思想,如“民无信不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这些思想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素质的学生能够提高就业成功率,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还能够让学生学会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培养优秀实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5 中职语文素质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途径与方式

  5.1 推陈求变,实现多形式教学

  (1)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与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少了升学压力的束缚,这就为语文课堂融入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今后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文本,找出传统文化的引入点和深挖点,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传统文化,这应该成为今后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主人公身上孝顺、勤劳,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也可以深入剖析作品主题。以莫言的《卖白菜》为例,这篇文章体现了诚信的主题,教师可把诚信作为切入点,讲解古代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再联系到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现象,引导学生以诚为基、以信为本。这样即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又向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职语文阅读课教学时应该改变思路,从传统的重分析变为重品味和重感悟。优秀的古诗文和文言散文其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诵读这些优秀作品本身就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诵读等多种方式。另外,要加强经典古文中优美词句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其中奥义。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形成有机统一的画面,能够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如在讲解韩愈的《师说》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代大家们对知识学习的看重,体会其中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中职生文化水平都不高,许多学生甚至有厌学心理和逃课行为,甚至有的学生公然在课堂上扰乱上课秩序,挑衅辱骂教师。这与韩愈在文章中提倡的做法背道而驰。这样一来,不仅开展了素质教育,从思想道德层面教育了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师生观,规范其行为,也从侧面弘扬了师道尊严的传统美德。

  (2)开展多样化课外活动

  语文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储备,灵活使用教材,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想要把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落到实处,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做到课内外结合,学以致用。中职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课内外结合,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可以开展“古典诗词流行唱”活动,将优秀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在学生感兴趣的现代音乐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在大赛最后总结这些诗词当中的人生哲理、美好品德或经典故事。这样一来可以“一举三得”,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另一方面以有趣的形式融入了传统文化,除此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5.2 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就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到心中有数。想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

  (1)语言文字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应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应该要有过硬的文字素养,对常见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应该熟练掌握,对文学古籍要有自己的理解,要对古代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才能由这些文字向学生引入传统文化。

  (2)专题文化方面

  这里所说的专题文化有两类,一是以传统节日类的文化,另一类是以生活百态划分的文化。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再如不同地区的婚丧嫁娶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教师可以多了解民风民俗,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引入。另外,按照生活百态又可以分出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融入这些也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道德伦理方面

  从学生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行为举止、态度作风直接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比课本书籍上的任何名人故事都直接得多。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伦理素养。工作中爱岗敬业,待人诚实谦逊,做事时坚持不懈,为人时自尊自强……教师将这些观念融入自己的一举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中职语文课堂融入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位教师都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把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为社会输入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