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成果惠及全球

  • 来源:汽车纵横
  •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产业
  • 发布时间:2024-06-14 11:21

  近段时间,美国一些政客、媒体彼此呼应,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指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远超需求。当前汽车行业正处在转型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投入超前于市场需求是行业正常发展方式。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传统燃油车的需求被逐步替代,企业会根据经营计划适当调整,逐步实现产能转型。这是转型期内的动态转换过程。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处在70%以上,完全在合理区间。

  部分外国媒体将近年中国出口量增长与产能过剩联系在一起,说成“倾销”完全没有依据。中国品牌汽车出口的良好表现,是因为中国产品质量提高了,技术升级了,企业经营服务能力提升了。之所以受到全球消费者喜爱,是因为填补了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供给上的阶段性不足,完全是市场行为。各国消费者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中国新能源汽车能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促进当地消费升级,也为各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借鉴,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引了方向。中国一直是《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提出“双碳”发展目标,为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转型提出了战略指引,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汽车是能源使用大户,为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共识。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汽车行业一直沿着节能低碳和电动化路线发展。在燃油车减排方面,追赶上了欧盟最严苛的标准;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百年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是个巨大系统工程,需要巨大规模市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在此期间,产业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取得重大突破,业已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逐步认可并接受,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优秀表现和比较优势,受到了全球同行关注,2024北京国际车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总结过去经验,我国在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四大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技术创新方面,从“三纵三横”的战略布局、到“十城千辆”的示范应用,再到如今全面进入市场化,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策源地;在市场培育方面,通过引导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有力支撑了企业创新热情,加速了产品迭代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先行先试、适度超前发展策略,一二线城市的充电焦虑基本得到缓解,低线城市及乡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在引导转型方面,战略定力是指南,政策措施是保障。在转型过程中,《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顶层设计政策适时推出,推动了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绿色发展加快转型,促进了企业产线投资改造,中国新能源汽车率先进入电动化时代。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北京国际车展调研时强调:“当前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在持续增长,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产业合作的产物,未来发展更加需要各方发挥优势、深化分工协作。”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成果将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带动当地市场繁荣,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中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非常愿意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经验与国外同行分享,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全产业链比较优势,共享发展机遇,助力全球汽车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原文首发于2024年5月20日经济日报1版,原标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成果将惠及全球》。本文有删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