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学,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6-14 15:26
孟海英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得到发展、加强的同时,突出存在物质化、封闭性、单一性、趋同性等问题。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中的反映[1]。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资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2],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生活的多种内容,既有物资的又有精神的;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除了在校学生还有教师、干部、工人等;活动范围涉及教学、科研及学生的闲暇生活等。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涉及的范围大、人数多、地域广。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已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更为新鲜活泼,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中小学接受系统的知识文化教育、行为规范训练、道德理想培养的重要形式。但是,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意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建设好校园文化对中小学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风气与传统的
集中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助推器,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中小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任何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神支撑。学校自身的发展就是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校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成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代表了学校的风格和水平。同时,校园文化又作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校园文化对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对学生素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时代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开拓创新、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但在当前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过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单一性、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单一性,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性等突出问题。
(一)注重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校园物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精神文化史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虽然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和骨架,但是,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其物质文化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有的中学为了创优秀、评先进,重建校舍,扩大规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教师津贴短缺,给教师的教学及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夜之间把校园建的美如花园,检查结束后,环境卫生又恢复了原状。向这种学校没有从学校真正的教育目的出发,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没有考虑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意义。虽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当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价值意义。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只局限在学校的内部,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除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之外,还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不能是封闭性的,不能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疑问地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只能导致学校与社会发展相脱离,进一步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的一切内容,一切途径和方法,都必须突出社会的时代意义,反映社会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只强调主体的主导作用,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营造、参与校园文化的校园人。这些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3]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主导作用。所以现在一些中小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往往没有围绕学生的成长而展开,就不能营造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氛围,也就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性,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
校园文化建设一经开展,便在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热潮,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多是大同小异,很少形成自己的特色。“勤奋、创新”之类的校训比比皆是,校园的排列格局大同小异,并且缺乏风格独特的建筑设施,缺乏优雅恬静的园林格局,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学校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地活动,它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五)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背离教书育人的目的,忽视了寓教于乐[4]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内容必须反应学校教育的宗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各种行为规范,娱乐活动等严重偏离教育的宗旨。如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娱乐场所的建设,没有通过娱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中小学过多强调网络文化,导致不少中学生沉湎于网上聊天、交友、色情浏览,而最终学习成绩下降。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应尽可能地把校园网络运用到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它的两面性。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的意义。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各中小学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坚持 “两手抓”的政策,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首先是让学生走出去。长期以来很多学校从学校的管理角度出发,利用学校的围墙把外面的世界隔开,避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从而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的校园活动过多地被局限在校内,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单纯而又缺乏与社会充分接触的校园活动当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却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或使他们沉醉于一种理想主义的世界里,或压抑了他们探求外面世界的热情。教育者要使学生走出校园,充分接触大自然,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心灵慢慢成熟起来。其次是引进来。校园文化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把其他学校的学术讲座、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引进校园。这种建设的思路既可以塑造校园形象,加深外界对学校的了解,又可以拓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三)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主导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晶核,服务人员、管理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首先,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在中小学,少先队员的榜样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贡献。少先队员们在学校生活中,以他们的天真活泼、纯朴可爱、助人为乐等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美好心灵。校园里的先进学生,其中既有全面发展、表现突出的“三好生”,也有在某一方面成绩与水平突出的特长生。一所学校,这样的优秀学生越多,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就越好。
其次,要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中,教师是核心。要注重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对人生观、价值观均未确立或正在确立的中小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起重要作用。还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青年教师担负着比较关键的任务,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素质以及道德水平,都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方向。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最后,为教学活动提供管理服务和后勤服务的教职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与管理,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样少不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参与。一所规模不大,仅以传授知识为任务的传统学校,依靠经验与常识就可以办好。但是,一所现代化学校,面对的是信息渠道极其多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文化知识极其丰富的时代,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无法把学校办好。
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影响,后勤工作做得好,就可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条件,对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室的装饰与布置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校园膳食的安排应从有利于师生的健康以及服务态度、清洁卫生、价廉物美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服务人员的热情待客、周到服务,使师生员工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增添了校园文化的又一良好氛围。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
各中小学要提出合理的校园文化创新理念,校园文化创新理念要反映出时代精神、道德精神、学术精神。有了创新理念再进行具体的校园文化创新实践。各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由于各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生的发展经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趋同性的同时,还要继续保持他们独特的风格。
(五)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出发,不断提高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积极地影响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围绕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业余生活以及一系列的管理过程所开展。如果校园文化背离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影响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