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雅致香生活之鹡鸰香念珠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古典,雅致,念珠
  • 发布时间:2024-06-22 14:51

  宋青鸾

  在小说《红楼梦》中,秦可卿出殡那日,北静王出面路祭。见过贾宝玉并看了宝玉戴的通灵宝玉后,北静王将自己手腕上的鹡鸰香念珠摘了下来,递与贾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间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贾宝玉连忙接了。

  这串鹡鸰香念珠是皇帝赏赐给北静王的,北静王轻易将御赐之物转赠他人,似在大庭广众之下拉拢其他臣子, 实有结党之嫌。贾宝玉回府后,将此念珠郑重地取出来交给林黛玉,林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如此看来,清高的林黛玉不仅不顾“鹡鸰”二字所代表的“兄弟情深”之意,更是罔顾皇恩浩荡,这串鹡鸰香念珠的影射之意溢于言表。

  鹡鸰,是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型鸣禽,常见的有白鹡鸰、灰鹡鸰、黄鹡鸰等。喜群居,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一起寻找同类。故鹡鸰有“兄弟情深”之意。《诗经·小雅·常棣》写道:“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即“鹡鸰”,唐玄宗李隆基有书法作品《鹡鸰颂》。《鹡鸰颂》被认为是唐玄宗现存的唯一书法作品(是否为唐玄宗亲笔御撰,目前尚有争议),这篇作品就以鹡鸰寓人,表达追求兄弟和睦之情。

  念珠,又称数珠,多为祈祷、歌颂、念经或灵修时所用。不同教派的念珠数量各不相同:道教的念珠一般为81 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佛教的念珠一般为108 颗,代表除灭108 种烦恼。

  香念珠,是以多种香料混合配方后制成的香珠。唐代道教书卷《三洞珠囊》中记载:“以杂香捣之丸如梧桐子,青绳穿之,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烧之香徹天。”这是有关香珠的最早记载。故,常认为香珠起源于道家,始于宋,流行于明清,至清康熙年间成为宫廷造办、御制御赐之物而盛行。

  《胤禛美人图》是由清初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共12 幅, 分别描绘了12 位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闲适生活情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幅名为《捻珠观猫图》,画中美人手持一串念珠,细数一下,共18 颗珠子, 这种念珠被称为十八子。十八子原指从上百种菩提子品种中挑出18 种,再将其串起来而形成的念珠。十八子由佛珠演变而来,寓意了佛教的十八界,具有祈福纳祥的寓意。

  后来,十八子的珠子种类越来越多,有宝石,有水晶,也有手工合和的香珠。十八子常用于把玩和珍赏,也可用来当作礼物互相馈赠;它还是清代后宫嫔妃日常生活的装饰品之一,可挽于手腕,可拿于手中,也可挂于便服衣襟的纽扣上。另外,十八子的“子”,也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用合香香珠来制作念珠,需要经过香药配伍、香药炮制、研磨、筛制、调和香粉、糅合、晾干、穿孔、打磨等十多个步骤,繁复又精严。明清时期,一些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为了达到祛邪避秽、保健养身、炫耀身份的目的,常常用名贵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麝香等配伍其他名贵中药材,再采用特殊工艺制作香珠。佩戴一串精作而成的香珠念珠,不仅香味飘逸,药效还可随气味行至体内,有疏风去燥、镇静安神、健脾益气之效,既怡神又养生,可谓一举多得。

  清宫医案中留有雍正“避暑香珠”的配方。其实“避暑香珠”并非雍正朝独有,宋末元初周密所作杂史《武林旧事》中就有一卷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禁中纳凉》一节中记载了皇室悬挂香珠以度过漫长苦夏的悠闲情景:“御笐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除了北静王的鹡鸰香念珠,《红楼梦》还多次提到过其他念珠。如贾母八十寿宴时,宫中御赐的贺礼中有“迦南珠一串”;贾元春赏赐端午节礼时,曾赐予薛宝钗“红麝香珠二串”,为此还引发了林黛玉的醋意。

  鹡鸰香念珠也好,红麝香珠也罢,其本身不过是一件融合了古人奇思妙想的装饰物。于修行者,数珠作为计数物,用以收摄心意,凝神聚思;于红尘客,其承载的寓意和背后的深意,怕是早已超出了一串珠子本身的极限。

  【责任编辑】谌 燕

  644245518@qq.com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