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组数据感知中日韩“冷”与“热”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数据,合作,经济
  • 发布时间:2024-06-22 20:01

  尽管中日韩三国经济体量巨大、贸易关系紧密、利益高度融合,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着深厚基础和雄厚实力,但一系列原因导致三国经贸合作未能持续深入,经济一体化未能落到实处。

  文 | 张雪松

  5月26日至27日,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首尔召开。时隔4年,这一东北亚区域高端合作机制再次启动,既是艰难前行的一步,更是富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东北亚是大国林立的地区,是全球权力变局异常剧烈的地区,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互角力敏感复杂的地区,也是冷战遗存最重、冷战伤痕最深的地区。说到东北亚三个大国的关系现状,有人说是“政冷经热”,有人说是“政冷经凉”,还有人说是“政冷经冷”,但不管怎样形容,都体现出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安全、经贸与民意认知之间存在巨大温差。

  观察当今中日韩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合作,既要站在三国看三国,更要站在东北亚和全球看三国。以下三组数据可以作为参照。

  第一组数据:经贸总量

  中日韩同为经济大国,根据统计,2023年三国分别位列全球第二、第四和第十二大经济体。三国同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2022年,三国GDP总量占RCEP成员经济总量的81.1%,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5%;三国贸易总量占RCEP贸易总量的66.8%,占全球的20%。三国还贡献了亚洲经济增量的70%和世界经济增量的36%。因此,中日韩三国堪称东北亚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是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经贸合作的稳定增长极。

  遗憾的是,尽管中日韩三国经济体量巨大、贸易关系紧密、利益高度融合,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着深厚基础和雄厚实力,但一系列原因导致三国经贸合作未能持续深入。究其原因,至少有三点。

  首先是历史原因。近代史中,日本是侵略者和加害者,中国、韩国是受害者和牺牲者,这道历史伤痕至今仍然未能荡平。日本右翼某些人士叫嚣“这一代人不能为上一代人的错误赎罪”“谢罪谢罪,总要有个尽头,什么时候才算完”。关键是,中日韩能否走出历史阴霾、携手走向未来,是以日本从政府到全社会树立正确历史观、彻底反省战争罪责、彻底道歉反省、承诺永不再犯为前提条件的。而从现实来看,日本右翼甚至还在谋求“正常国家化”和“军事国际化”,将历史与现实完全切割。如今,日本政府依靠美国庇护、处处与中国竞争、充当美国遏制中国亚太前沿阵地的战略意图愈发明显。

  韩国方面,尹锡悦政府上台后一边倒追随美国,忠实执行美国意图,企图以对历史问题的妥协换来与日本的暂时性和解,从而谋求建立更为紧密、更为牢固的美日韩三边同盟体制,弥补以前三边架构中“美日强、美韩弱”的短板。这一想法充满一厢情愿式的功利性投机性目的,韩国政府的片面妥协并未换来日韩的真正和解,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加剧了日本对韩国的优越感,以及韩国国内保守和自由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撕裂与抗争,可谓旧伤未去、新伤又至。

  其次是领土问题。中日存在钓鱼岛争端,在东海油气田开发上始终存在争端,韩日则有独岛(日本称“独岛”)争端。国际政治中常说“相邻两大国无友善”,领土争端和地缘政治矛盾已成为横亘在中日韩间跨不过去的难关。

  再次是外部因素,特别是美国干预。美国与日本、韩国两国分别是军事同盟关系,至今日韩的国土上仍有美国驻军,美国把亚太地区视为其维护全球战略利益和全球霸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拼命介入、拼命插手、拼命干预。

  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战略,到特朗普政府炮制的“印太战略”,再到拜登政府标榜的“自由和繁荣的印度太平洋”“基于规则的国际(亚太)秩序”,日韩两个盟国始终是其亚太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极。美国不允许日韩两个盟友与中国在政治、安全、经贸领域展开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合作。

  2009年,短命的日本民主党鸠山由纪夫政权,就是因为积极主张中日韩建立“东亚共同体”而引得奥巴马政府勃然大怒,最后在任仅仅9个月之后被迫挂冠而去。正是在美国的强烈干预下,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自2012年开始一谈12年,至今仍没有谈成具体成果。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达成,将很有可能超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高水平自贸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中心,这肯定不是美国乐见其成的。

  不过,危机之中总有转机。2023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和日本首次在RCEP框架下达成自贸安排,也是首次将中日韩三大经济体纳入同一框架。借助这一框架,中日韩得以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区域供应链等方面进行自由贸易尝试,将共同推动三国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以及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然对中日韩合作来说,即使终点光明,路途也会依然坎坷。

  第二组数据:中日、中韩贸易额

  与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高歌猛进相比,中日、中韩各自的双边贸易额这两年却在大幅下跌,呈现整体下滑、局部震荡之势。

  中韩方面,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韩贸易总额为3107.37亿美元,同比下降13.5%。其中中国向韩国出口下降7.2%,中国从韩国进口下降18.7%。与此同时,韩国2023年出现两国建交31年来的首次对华贸易逆差,由顺差国变成逆差国,这说明中韩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中日方面,贸易额也在下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日贸易总额为3179.98亿美元,整体略高于中韩,但同比下降10.7%。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下降8.4%,中国从日本进口下降12.9%。

  中韩、中日双边贸易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从绝对值来说,称得上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巨无霸”,但相比上一年,中韩、中日各自的进出口额都在大幅下跌,中国自韩国进口额甚至下跌了将近两成,这一数据令人警醒。这跟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全球贸易严重受阻有关,跟“逆全球化”潮流盛行,美、欧、日、韩等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也跟美国干预下中日、中韩政治关系的跌宕起伏有关。

  受美国对华战略博弈影响,全球政治、经济、贸易、科技均出现“泛安全化”的消极倾向,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坚定盟友日本、韩国受此影响深重,对华态度消极。日本岸田文雄内阁追随拜登政府的对华“芯片禁令”,加紧对华芯片围堵,于2023年修订了《外汇和外国贸易法》,对23种高性能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实施管制,日本对华出口由此大幅下降。

  美国更是组建了包括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在内的所谓“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搭建颇具经济冷战色彩的“小院高墙”,在芯片生产、制造和出口上对中国大陆进行严密封锁和围堵。

  韩国曾经长时间是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大户。韩国半导体巨头三星、SK 海力士斥资520 亿美元在中国开拓业务,中国在这两家大厂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了1/3的份额,中国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绝对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但是,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片面改变了过去韩国政府在中美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向美国,也对中国进行了严格的出口管制。再加上部分产业如汽车业由过去的互补关系变成竞争关系,导致中韩两国贸易额下跌,2023年韩国对华出口更是呈断崖式下跌。韩国31年来首次出现对华贸易逆差,韩国国内纷纷指责中国,但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全球地缘政治对立加剧和“泛安全化”流毒扩散,根源在政治,不在经济,更不在中国。

  美国《外交学者》的一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关键产业退化”对国家关系和国家实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日韩三国贸易互补带来的巨大收益正在下降,而“竞争的威胁”则在加剧,这促使各国政府对汽车、电子这类高度平行且相互竞争的关键产业的保护。文章给出结论,“这可能是中韩、中日关系紧张背后一个被低估的因素”。

  第三组数据:民意氛围指数

  再看两组民调数据。日本言论NPO于2023年10月发布的日中民意调查显示,受国际环境和两国政治关系影响,92.2%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佳”,同时62.9%的中国受访者对日本“不持好感”。“九成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持有恶感”这一话题一度被日本媒体特别是右翼媒体有意放大、大炒特炒,以致带偏了风向。

  美国欧亚集团旗下媒体Gzero Media报道,2022年12月针对韩国受访者的一项调查发现,“如果被迫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作出选择”,91%的韩国受访者选择美国,5%的人选择中国。

  上述两组民调数据是否完全客观真实姑且不论,但一叶知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日韩三国国民好感度正在整体下降,民意氛围有所恶化,各自观感和相互体感都严重下滑,国家信任赤字、国民好感赤字正在严重拖累三国关系深入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国民好感度下降,说明国家关系和民意氛围都出现了问题,中日韩要建立长久合作,尤其需要各自努力、深化合作,在国民中相互建立正确认知。

  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已顺利召开,达成多项成果。期待三国在经贸、文化、人文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的同时,在改善民意氛围、树立正确认知方面也能做出坚实努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