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文化参与巧解《乡土中国》阅读难题——以清远为例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土中国》,当代文化参与,思辨阅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08 10:36
邱佩丹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清远511500)
摘 要:为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为解决《乡土中国》阅读难题提供一些方法,文章以清远市第一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当代文化参与的角度对《乡土中国》进行解读。以清远地方文化为例,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文化体验、走访考察地方文化,并进行思辨性阅读,提升当代文化参与度。
关键词:《乡土中国》;当代文化参与;思辨阅读
《乡土中国》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以中国的乡土社会为研究对象,理论性内容较多,比较晦涩。而多数高中生阅读能力待加强,学术著作阅读经验少。另一方面,高中生学业压力大,能花在整本书阅读上的时间不多。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对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加以整合利用。因此,我们尝试把这两个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提出以当代文化参与化解《乡土中国》阅读难题。
学生对文本理论的透彻理解是学术著作阅读的应有境界。发动学生,以本地文化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落实“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让生于兹、长于兹的学生,以地方文化探索促进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增强书本可读性和学生的收获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运用相应的学术观点去分析这些身边的社会现象、地方文化,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转变其看待社会、分析社会的角度与方法,培养学术思维。
以当代文化参与解《乡土中国》阅读难题,以清远地方文化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文化体验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寻找当代地方文化,寻找清远地方文化和《乡土中国》的结合点,作为深度理解《乡土中国》的重要辅助途径。地方文化可以是浸润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乡土中国》中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可以这样引导探讨:(1)关于“乡土本色”,你或你亲人所在的村落是否同宗同族聚村而居?村里现在常住人口有多少?迁居外地或城镇的人们是否回乡过年?每逢红白喜事,已经长居外地但仍住在本省的人家,是否会派代表回乡参加?(2)关于“文字下乡”,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祖辈亲人的识字情况与生活方式,思考祖辈的生活是否与“面对面社群”相符。(3)关于“男女有别”,可观察亲戚聚会时祖辈、父辈、兄姐辈的夫妻相处情况,思考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情况是否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4)回顾自己过年收红包的经验,思考:一般会收到哪些长辈的红包,红包数额大小和自家与对方关系有何关联,能否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5)关于“礼治社会”,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经历过的各种形式的宴请,思考其中所承载的“礼治”文化。
通过以上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去观察社会,思考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描绘和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这为他们理性认知世界、更好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社科类学术著作阅读不应是坐而论道,而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才更有可能激发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兴趣。
二、走访考察地方文化
按地方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回自己的家乡做走访调查,以之为依托解读《乡土中国》。清远市下辖有英德市、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阳山县、佛冈县、清新区和清城区,我们可以让学生按家乡分组,提供考察方向和探讨内容。这些考察方向和探讨内容有些是共性的,有些则各有特色,故既要有共同方向又要有各地特色。
(一)所有小组走访考察可以探讨的共性内容
可细分为:1. 考察清远各地奖励教育的措施或传统(尤其是宗亲乡贤发起的),这和《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2. 考察清远地区有没有入赘这种婚姻情况存在,如果有,采访男方在融入本地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 对比考察清远各地德高望重之人(长老)在过去与今天的作用有无变化,思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村里是否发生过田地、宅基地或钱财等纠纷,发生了纠纷会如何处理?这是否与“无讼”相符?5. 若有孤儿或者没有子女的老人,村里(宗族)如何对待?有没有抚育或赡养的传统?由谁牵头安排?这与《乡土中国》中的什么社会现象相符?
(二)根据各地特有的文化特色提供探讨思路
1. 英德地区
一直以来英德在清远地区都被认为比较重视教育,这应该和地方文化分不开,来自英德的学生可以建议就近选择一个比较传统的村子或者“英红博物馆”“英德博物馆”等文化景点进行走访考察。可以按以下问题进行考察:(1)了解“英红博物馆”的营建历程,调查英德茶文化的起源,体现英德人什么性格特征,可以和《乡土中国》中的什么理论结合起来理解;(2)英德一向有英西英东的说法,两个区域大概范围是什么?比较两个区域的人民生活在年节习俗、日常饮食、人情往来方面的异同;(3)英德的元宵节舞“火麒麟”活动和七夕节装“伶俐水”习俗,体现了人民的什么文化传承,这其中体现了《乡土中国》的什么理论?(4)英德的黄糍节,大多数都是专门欢迎女姑(出嫁女)回娘家的节日,体现了英德人民对出嫁女的重视,这与《乡土中国》所述社会结构是否相符?
2. 三连一阳地区
连山、连南、连州、阳山等地区保留了较多乡土社会特点,可以细化为以下探讨内容:(1)考察连南“千年瑶寨”,探究其保留着《乡土中国》里面“乡土本色”的具体哪些特征;(2)考察连南瑶族、连山壮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字,思考他们为什么没有文字?尝试用“面对面社群”进行解释;(3)考察阳山县的“长春牛”“双凤舞”等民俗,思考其中所体现的对土地对农耕的敬重;(4)考察连南瑶族、连山壮族婚姻对象有无禁忌,他们的习俗体现了“差序格局”哪些特点。
3. 清城区、清新区与佛冈县
可以设置以下探讨问题:(1)考察清远人是如何待客的,清城区与“三连一阳”有什么不同;(2)佛冈的“接送三王”习俗传承几百年,表达了人们对曾经的“乡贤”刘泉的纪念,思考其中蕴含的乡土社会理念;(3)佛冈的“舞被狮”“抢花炮”“舞火龙”等年俗,体现了当地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发掘其对乡村振兴的意义;(4)考察清城区的“旺龙”活动,思考其传承中所体现的文化,所体现的宗族凝聚力;(5)清新区的“沙河鸟笼”作为中国四大名笼之一,以家庭作坊形式传承至今,思考其中宗族的作用,与乡土社会的稳定性是否相关。
三、对《乡土中国》进行思辨性阅读,增强当代文化参与度
《乡土中国》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以中国当时的乡土社会为研究对象,分析解释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形成原因。而今时间已经过去上百年,社会发生巨变,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些方面依然保留着《乡土中国》中所述社会特征,有些方面却已改变。学生在理解书中学术观点,并运用其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时,甄别哪些观点还能适用于今天,而哪些观点要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辨性学习,促进理性思维的生成。还可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社会科学著作,解析《乡土中国》解析不了的当今社会现象,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理解社会现实与文化现象,增强当代文化参与度。
综上所述,调动生活中的文化体验,走访考察地方文化,以当代文化参与助读《乡土中国》,思辨性地阅读《乡土中国》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当代文化参与,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双方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