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创何以连续四年进位最快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岛,城市,科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20:37
文 本刊记者 高奕静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中,青岛位居全球第23位、全国第8位,表现令人瞩目。在榜单内,青岛位次逐年向上递增,成为近四年来国内位次跃升最快的城市。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加速提升,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6月17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在行动”主题系列发布会,发布“科技赋能助力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举措总体情况”相关情况,围绕政策、服务、要素、市场、产业、发展、人文、法治八个层面,介绍青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的相关举措。
增政策供给,惠企力度创下历史新高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
数量达到近1.2万家、加计扣除总额超过37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通过新闻发布会、网络新媒体、政策入园区、辅导培训等各种形式,推动政策应知尽知、红利应享尽享,年均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当下的青岛,各项政策惠及市场主体数量更多,企业创新成本更低,这一增一减的背后,其实是科技创新政策供给的不断增强。近年来,青岛出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
这些政策瞄向了补短板、强弱项。针对科技企业培育中的突出问题,青岛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案、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管理办法等政策,提高服务企业的实效性和便利度。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环节,青岛出台了概念验证平台、应用场景示范等举措,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
提服务效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
营商环境的改善,更得益于服务效能的提升。在此方面,青岛的探索领先全国,多项“首创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化技术合同服务网络,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零跑腿”“不见面”。在高效服务机制的加持下,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3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
青岛首创的“ 云端研发” 新模式,则有效助力广大中小企业,链接创新资源。借助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云端研发”新模式集聚了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中小企业“不想、不敢、不会”创新,平台可通过创新能力诊断体系,引导企业上线发布需求。
企业有了研发需求, 却不知道如何链接专家、科研团队,“云端研发”便面向全国“张榜”,征集技术难题攻关团队。目前,青岛首创的“云端研发”平台已汇集全市5152家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862家,帮助企业发布创新需求6688项,推荐创新资源2万余项,开展产学研对接达4000多场次,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
此外, 青岛更针对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技术攻关项目,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针对战略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夯科创基础,强化金融、人才要素供给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集群,需要金融与人才作为动力和基础。为此,青岛强化金融要素供给。从数量上看,科技信贷“白名单”覆盖了超过9100家科技企业,2023年投放信贷超过1150亿元;中国银行、青岛农商银行、人保财险等金融机构五年新增融资支持额度450亿元;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负责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辅导和融资服务,累计走访园区近1200家次、服务企业近7000家次,帮助企业融资280亿元以上。
在人才要素供给方面,青岛同样具备优势,拥有2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2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集聚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3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300余人,全市人才总量近280万人,承接薪酬外汇便利化、外国人管理改革等国家试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数量常年居全省首位。
华工作许可办理数量常年居全省首位。促成果转化,加速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
同时, 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近年来,青岛加快对创新资源的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其中,在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的过程中,青岛致力于构建“成果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端融合的线上线下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
面向高校,青岛充分发挥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作用,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打破单个实体界限,开展供需对接、本地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面向全球,青岛积极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持续吸引、集聚、转化海外先进技术成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添产业动能,每年布局百项关键技术攻关
科技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纸上成果”,要从“实验场”进入“应用场”,更要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于青岛而言,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均是科技创新重点方向。
着眼未来产业,青岛聚焦基因与细胞、海洋物联网等前沿方向,支持华大基因等领军企业开展基因检测等技术研发,推动基因细胞诊疗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并引进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等重点项目,布局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
科技创新,更可示范带动新兴产业。从先进封装到AI算法,从智能家居到特种机器人⋯⋯多个重点产业链均是青岛目前最为迫切的突破方向。未来,青岛每年将布局实施10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将为科技创新工作者及企业提供更广泛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的价值,更在于其能赋能转型传统产业。无论是与国电投中央研究院合作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小试产线,还是与联合龙芯中科、大唐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共建的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这些科技创新项目均聚焦能源等传统产业,大幅提升能源领域自主可控能力。
建发展体系,“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在青岛科技创新的城市图谱上,一批“高能级”平台正成为“实力担当”,其辐射性、支撑性、驱动性可激发创新“裂变”。
崂山实验室聚焦推进海洋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封顶,项目气源与高空保障中心启动建设,衍生孵化4家产业化公司,带动低空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生物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在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构筑起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策源地⋯⋯可以看到,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集聚科创要素的载体,也是孕育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沃土。
注人文活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更要城市加强全方位战略布局,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近年来,青岛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印发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构建起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建成了23家国家级孵化器、70家众创空间、13家标杆孵化器。
从城市整体氛围来看,青岛城市科创活动品牌已具备一定影响力。2023年底,青岛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共有481家企业报名,22家企业参加全国赛,报名企业数量和参加全国赛企业数量创近年之最。今年5月底,青岛又成功举办2024年青岛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普研学、科普进校园等特色活动近80场,营造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强法治保障,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
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青岛更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加快修订的《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将增设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创新等专章,以最大程度吸纳科技创新实践、满足科技发展需要。新修订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技奖励制度将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并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
下一步,青岛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