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兖州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遇见,兖州,古代
  • 发布时间:2024-07-13 20:40

  文 大方无隅

  上次到兖州已经是十几年以前的事情了,这次再来兖州是缘分使然。兖州,是《尚书》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在古代的时候它指的是一个地理范围,也就是古黄河和济水之间的地界。

  兖州有着“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人文传统,我每次到兖州来都是怀着崇敬之情。

  六月天亮得早,我骑车出门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视线所及的光景和初升的旭日一同温暖着我。

  端午节临近了,街旁的小店已经开始卖粽子了,这次兖州行首先打动我的便是这烟火气。

  上次来兖州的时候,曾经走马观花地看过博物馆旁边的兴隆寺,兴隆寺的古塔也算是兖州的古老地标了。所以我晨骑的第一站,便把目的地选择在这里。

  兴隆塔的造型很特殊,塔一共有13层,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面的七层和平常的宝塔没有什么区别,而上面的六层塔身陡然变小,好像是建造了一座单独的小宝塔,放在了下边七层之上,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样式。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经来到这里,那个时期,这里还被称为滋阳,他们测绘过这座千年的古塔,也为这座古塔增添了一些人文的气息。

  夫妇二人不仅给这座古塔留下了许多影像,梁思成还拍过一张林徽因在古塔拱门之下的照片,林徽因头戴宽沿遮阳帽,倚墙而坐,正在纸上全神贯注地写着什么,这是一张很有神韵又很动人的照片。

  古塔旁边就是兖州博物馆,清晨这里并没有开放,我隔着院墙拍了一张里面的照片,也算是纪念。

  2013年,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还没有文化园,只有因2008年破获的兴隆寺塔地宫被盗案,发现了令人震撼的佛顶骨舍利,而留下了一段非常传奇的故事。

  供奉舍利的金瓶由纯金制成,瓶身呈瓜棱状,瓶顶坐着一尊双手合十、形态活灵活现的佛家弟子。

  如今我眼前的主体建筑,便是这个金瓶的形状放大了无数倍的造型。

  我远远地望过去,这座建筑分为好多层,其中一层的角上是四大天王的立像,看上去四大天王也承担了立柱的功能。

  这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雅典卫城。雅典卫城的艾瑞克里翁神庙的设计风格十分独特,女像柱廊是神庙中最值得称道的部分,设计师把层层的柱子做成了女神的神像,优雅而得体。看到兴隆寺里的这栋建筑,我不由产生了同样的联想,这样的设计都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告别了兴隆寺塔,我继续沿着街道骑行。六月初,刚好是凌霄花的花季,火焰一般灿烂的花朵,把兖州的街道装扮得生动又可爱。

  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公交车站有拿着行李箱在等公交车的学生,这大概是放假要回家的孩子们吧。

  我在兖州城的第二站选择了少陵台,这是一个历史底蕴浓厚的地方,是的,你理解得没错,少陵台的历史是有关杜甫的。

  我循着地图一路骑行,来到了少陵台的边上,这周围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包围,看不出更多端倪了,好在少陵台的碑还在,可以让我在这里凭吊唐代伟大的诗圣。少陵台是唐代兖州城南门楼的旧址。杜甫的父亲杜闲曾经担任过兖州司马,在唐朝,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掌管军政、军赋之类的相关事务。

  唐开元二十年(732),二十出头的杜甫科举落榜,曾来到兖州看望父亲。开元(713年—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轻的杜甫这次来到兖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五律诗《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也为兖州这座古城注入了令人称道的文化底蕴。

  杜甫寓居兖州有八九年的光景,他在开元时期的诗作,大多出于兖州,兖州也是杜甫成为“诗圣”过程中的里程碑。为了纪念杜甫登兖州城楼赋诗的历史,后人在兖州修建了土台,并命名为“少陵台”以纪念这段佳话。

  杜甫那首气势宏大的《望岳》也是在兖州创作的,诗中洋溢着杜甫对壮丽河山的热爱,杜甫把他最好的登楼诗和望岳诗都留在了齐鲁大地。

  少陵台在明清时期最具盛名,兖州古八景当中就有“南楼夕月”之名。当然,现在的兖州,那个时候还叫滋阳,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大兖州的一部分。清代的仲宏道曾经留下诗句凭吊这里:荒台无复古南楼,胜地空存月影幽。静树参差疑待晓,鸡虫恍惚欲传秋。浮云不共先生住,细草还同杰句留。遥忆当年临眺意,应知杯酒杜陵愁。

  别过少陵台,我的思绪在“沉郁顿挫”的工部诗的流连中前行,沿着丰兖渠前往泗河的方向骑行。丰兖渠是隋代的引水通运工程,是薛胄任兖州刺史的时候建的。工程筑起的石堰拦截城东的沂河和泗水,使其转而向西引泗济运,就是远近闻名的“金口坝”。或许是由于施工的原因我眼前的丰兖渠是干涸的,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探访的心情。沿着丰兖渠的这条路,叫做九州东路,在兖州,有这样一条路名,也是有深意的,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我现在正穿行在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城中。

  渠上有许多古桥,路过酒仙桥的时候我停了下来,从碑石上的文字了解到这座桥建于明代,是单拱的砌石结构,桥面两侧有石雕护栏。“酒仙桥”不长,是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命名的,附近曾出土过一块镌刻有“酒仙桥”三字的古碑,后人遂把李白故居东鲁门的这座石桥命名为“酒仙桥”。传说李白当年寓居兖州时,常常在桥边的酒馆里和友人饮酒赋诗。

  桥头一端立有一块太湖石,上面刻着“李白奉诏入京处”。

  刻石背面的碑文记载了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收到皇帝的诏书,召他回京城,临行前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旧事。得到唐玄宗召见的李白,觉得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时机到来了,于是回到南陵家中与妻儿告别,并写下了这首狂气冲天的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这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彰显了李白的豪迈霸气。

  其实诗中的“南陵”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安徽的南陵县,别说便是山东。作为李白居住过的兖州,人们认知此处便是“南陵”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史实是什么样的,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样一个平常的早晨,在短短的时间内遇见了“杜甫”,又邂逅了“李白”。

  离开酒仙桥,我又经过了神桥,向着青莲园的方向继续出发。

  青莲园是纪念诗人李白的,临近泗水河畔。李白号青莲居士,园区便以青莲为名。据说李白当年就住泗河畔,也就是青莲园这里。我眼前的青莲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千年的光阴在这里沉淀为清晨的一缕微风拂过我的面颊。

  李白一生真正意义上的安居在东鲁时间最长。李白当年先是投奔在任城为官的族叔来到济宁的任城,后来族叔卸任,李白就来到瑕丘,也就是今天的兖州定居了。

  青莲园内有一座青莲阁就是李白在这里留下的遗迹。

  我沿着园子当中的甬道慢慢地骑行,一直来到了青莲阁的近前。青莲阁是三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屋檐下悬挂着“青莲阁”匾额。这栋建筑是后来重建的,阁楼的始建年代已无据可考,但至少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清光绪版《滋阳县志》记载:“阁在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鹓重修,以祀谪仙。”冯云鹓在其重修的青莲阁阁门立板上新题对联一幅,上联为:“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是:“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

  兖州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吸引了李白。兖州的山川河流为李白提供了丰富的遐思空间,兖州大自然的美丽,给诗人带来了心灵的归属。在兖州,李白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兖州成为李白某种意义上心中的故乡。

  青莲阁匾额内还有另一块匾额,上面题写的是“高卧沙丘”,这是李白诗中有“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等等诗句的浓缩。沙丘城在古代是兖州的别称,兖州古地名为沙丘,也叫瑕丘。

  李白移居山东二十多年,但具体居所在何处,有待考究。“沙丘城碑”的发现,为李白在兖州居住提供了重要的佐证。石碑在1993年出土于泗河,文中明确载有“沙丘城”的字样。

  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惺惺相惜的朋友,李白在兖州写下了两篇著名的诗送给好友杜甫,一首是思念杜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文中充满了对好朋友的思念,诗文是这样的: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另外的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为李白思念杜甫的诗,应该就是在这次分别之后写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令人遗憾的是,两位诗人自此一别后,便终生没有再次相见,兖州也就成了诗仙和诗圣最后分别的地方,想想不禁令人唏嘘。

  当然,杜甫也写下不少思念李白的诗,一个辉煌时代的两位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青莲园内甬道的台阶踢面上,写着现代人立志的句子,比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流年笑掷,未来可期”“沐浴风雨阳光,让内心鸟语花香”等等,这样的装饰也算是太白的遗风了吧。

  青莲园的旁边还有一个大禹公园,大禹和兖州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便是其中的一个。大禹治水主要活动的地点,兖州便是一个。

  骑行在早晨安静的小城里,与那些古圣先贤们相遇,短暂的时光仿佛穿越了千年,我不禁对兖州这个地方肃然起敬,除了李白杜甫,除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除了在这里讲过学的孔子、孟子,兖州还出过“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担任过兖州牧的曹操……每一处小小的风物都凝结着长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感受岁月沉淀的文化传承,体味兖州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诉说的历史,感觉自己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历史的脉搏上律动共鸣。朝阳把我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让我融入这方水土,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浅薄和渺小。

  从历史的沉浸中走出来,我经过兖州市井的烟火,去感受身边这座城市的活力,新鲜的瓜果蔬菜己经摆在早市上,路边的早餐店,也开始了包子油条热粥的一天。生活就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手持烟火以谋生,且停,且忘,且随风”。

  回到住处喝了一瓶凉白开,就连凉白开的商标上也是端信兖州的宣传。“兖,端也,信也”,端信说的便是行为端正和诚信无欺。这也是兖州这个地方的文化传承。

  在酒店的大堂里,我遇到了一群从北京来兖州游学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年龄来到孔孟曾经待过的地方探寻,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任凭岁月更迭,沧海桑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融化在那些诗文里,融化在那些时光中,也融化在我的回忆里。

  回来的路上,随便写了一句,也算是诗吧!丰兖渠上酒仙桥,谪仙曾此应皇诏。少陵台前思诗韵,青莲阁下忆唐朝。泗水波影流青史。嵫山峰峦蕴丰饶。燕子飞过兴隆塔,先贤古圣入心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