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环:温柔坚守 静听花开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温柔,坚守,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20 10:27
文◎本刊记者 袁瑛
1月18日,记者采访了正在假期中的李银环。放假半个多月,她天天在忙碌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做下学期校本课程培训计划,审阅骨干教师上学期教学总结……“我还欠着一个书稿呢,春节要伴着写书稿度过了。”李银环笑着对记者说。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爱、去做,才能换来教育的成功”
“残障孩子因残导致不会沟通、不会表达,甚至把自己的内心死死地封闭起来。有什么办法才能走进他们紧闭的心扉呢?工作这么多年,我觉得只有一个答案:爱是良方。”李银环说。
班上曾有一个5岁重度智障的孩子。刚来学校时,每天都要尿湿裤子好几回,甚至大便都拉在裤子里。每一次,李银环都把他的裤子脱下来洗,用温水把他的下身洗干净,为防止得湿疹,还要给他抹爽身粉,再给他换上干净的衣裤。为训练他上厕所的能力,李银环每节课的课前、课后都要带他去厕所,教他解裤子、学蹲坑。一开始他不配合,躺在厕所的地上又哭又闹,李银环就抱着他、哄着他,一次次、一遍遍,从不厌烦。半年以后,这个孩子终于能自己上厕所了。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认字、说儿歌……
“要打开残障学生的心灵‘窗户’,就要有一颗非同一般的爱心。只有实实在在地去爱、去做,才能换来教育的成功。”李银环说。
“听到学生有进步,我就感到自豪、幸福”
1991年9月,培智学校成立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李银环被安排接手聋班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
班里的学生小的三四岁,大的十六七岁,年龄差异大,他们的听力极差,并且大多数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障孩子。当时,没有完全适用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更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
如何让孩子们学会交流、认字、计算呢?李银环马不停蹄地投入学习: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兄弟学校的老师学。她还先后参加了相关专业的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凭着这股韧劲儿,她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系统、扎实了。
一次,培智学校召开校庆大会,一位聋生走上讲台,深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姓曹,今年12岁了。3年前,我不会叫爸爸、妈妈,是老师手把手教我写字、教我说话。我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学会了认字、做加减法。现在,我最想叫的是我的老师——我的好妈妈,妈妈……”在热烈的掌声中,一旁的李银环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只要孩子能成长进步,李银环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她回忆说:“当时一星期有20多节课,平均一天五六节课,每节课都要大声说话,同时还要帮学生调节助听器。孩子刚开始说话控制不了音量和音调,声音尖利又刺耳。作为老师,不能表现出不适、烦躁,要时刻充满热情,表现出很爱听他们说话,喜欢用口语跟他们交流,这样才能鼓励他们多开口。”特教生涯让李银环的耳朵有些背了,嗓子也沙哑了,她却从未后悔。“现在仍有十几年前毕业的学生家长给我发信息,告诉我孩子们的近况。听到学生有进步,我就感到自豪、幸福。”
“用爱耕耘,直到绿满大地,花开遍野”
2015年,在通州区教育工会的支持下,“李银环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李银环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承担着深化课程改革、科研攻关、骨干培训等工作。
“让每一个残障孩子都能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一大批爱特教、懂特教、会特教的专业人才。以我的名字命名,就是要带动更多老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集中力量攻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此,李银环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
授课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授课内容是否恰当?授课方法是否符合残障儿童学习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李银环带领工作室成员逐一改进提高。她和老师们编写出版了《培智学校支持性策略案例精选》《学会生活 快乐成长》等教育教学专业书籍和教材,和大家一起构建系统的个性化教学管理体系,创建了通州区培智学校生活化教学特色品牌。
2010年,李银环获得了通州区首届杰出人才奖,她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成立了培智学校的教师专项奖金——“特教红烛”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后,她又把奖金用于成立学生专项奖金——“白天鹅”奖。“我希望这些奖金能带来更多、更大的收益。”李银环说。
“李银环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贴着“在温柔的坚守中静听花开的声音”一排大字。李银环说:“我觉得这句话最能体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也最能表达我的心声。我选择了特教事业,就是选择了为残障学生服务一辈子。我将会无怨无悔地在特教这块土地上用爱耕耘,直到绿满大地,花开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