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情绪吗
- 来源:百科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疼痛,情绪,身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09 11:20
段锦矿
随着2022 年底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席卷各地,“你阳了吗?阳康了吗?”成了流行问候语,交流新冠感染症状成了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苦中作乐,人们根据不同的症状戏称自己感染的是“疼痛株”“刀片株”“失味株”“腹泻株”,等等。其中“疼痛株”相当普遍且突出,有网友描述:“局部疼痛时,犹如无麻醉开颅、电钻眼珠子、小刀剜腰子;全身酸痛时,每个骨头缝都在疼,仿佛很多蚂蚁啃咬身体。夜里,感觉腿部肌肉都溶解了,痛得睡不着。”
一项发表在专业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表明,一些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疼痛情况会持续存在,并在感染后的6 ~ 12 个月有加重的趋势。因此,疼痛问题不容忽视。
不过,也有一些新冠感染者疼痛感不强,或者很快消退。那么,这是因为不同个体的病变程度存在差异吗?还是因为某些人更坚强,更耐受疼痛,而另一些人对疼痛更敏感?
客观存在还是主观体验
疼痛是客观存在,还是一种主观体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疼痛的定义谈起。2020 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对已经应用了40 年的疼痛定义进行修改。在最新的定义中,疼痛是指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新定义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与组织损伤类似的情感体验”。
该定义显示,疼痛具有生理基础,即人体受到了实际的伤害,例如,我们被锐器割破手指后,通常会感到疼痛。新冠感染带来的疼痛也具有生理基础,背后的罪魁祸首是全身炎症反应,但确切的机制尚待研究。通常认为,身体被病毒入侵后,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召集细胞因子攻击受感染的细胞,该过程导致了炎症反应,表现为细胞肿胀,液体外渗。炎症反应在哪个身体部位出现,哪里就会感到疼痛。
同时,疼痛的最新定义也告诉我们,疼痛的感受和身体受到的伤害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尽管伤害通常会导致疼痛,但这不是“必然的”,例如,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抠破自己的手指,却不觉得痛。反之,一个人可能在没有经历身体伤害的情况下感到疼痛,例如幻肢痛(又称肢幻觉痛)。
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疼痛与和情绪相关的大脑过程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或重叠。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疼痛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情绪,一种需要身体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情绪。
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与其他情绪一样,疼痛也具有一种适应性价值,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与愤怒、焦虑等情绪类似,疼痛也是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生存挑战的适应性反应。
疼痛的生物- 心理- 社会模型
现在,科学家们已达成一个共识,即整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方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疼痛。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际互动对身体和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袋鼠育儿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生婴儿护理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即模仿袋鼠妈妈把幼崽放入育儿袋,人类父母将婴儿放在自己裸露的胸前,温柔地抱住孩子,与其发生肌肤接触。研究者发现,在父母与孩子产生肌肤接触时,孩子的大脑会分泌催产素。当孩子分泌了催产素,他们的体内皮质醇水平下降,孩子会感到很安心、很放松,这有助于平复孩子的情绪,消除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催产素不仅会在父母与孩子有肌肤接触时分泌,这种“抱抱激素”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之间。没错,你也可以抚摸、拥抱心爱的宠物猫,不仅猫会发出“咕噜噜”的愉悦声音,你也会感到身心愉悦、放松。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问题可能是导致持续性疼痛的风险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很多有躯体化症状的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述情障碍,即难以用言语化的方式具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有研究显示,早期学习和社会地位对压力和疼痛调节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说明早期养育对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躯体疼痛水平有一定影响。
如何面对慢性疼痛
生活中,很多人曾经体验过慢性疼痛,或正在忍受慢性疼痛的折磨。笔者也曾有这方面的经历,疼痛症状包括每年夏天就开始发作的偏头痛,通常从早上起床持续到中午;长期的肩颈酸痛,间歇发作的腰痛等。笔者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求医过程,辗转于内科、骨科、疼痛科、中医科、神经内科和精神科。
在求医过程中,笔者认识到,慢性疼痛患者经常表现出多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如抑郁、焦虑、创伤、应激反应、认知失调、潜在物质滥用和社会功能受损。美国最新护理标准要求,在实施侵入性治疗方式之前,应首先确认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适宜性。然而,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界对于慢性疼痛的认识不足。在与疼痛相关的疾病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syndrome,FM),这是一种常见的、以全身广泛性疼痛以及明显躯体不适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也会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还常伴有雷诺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疾病。
2010 年, 美国风湿病学会修正了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标准。依据旧标准,医生容易把该综合征误解为一种纯粹的疼痛性疾病,新标准突出了抑郁或焦虑的躯体症状在诊断中的价值,更能体现纤维肌痛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也更适合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及随访。
在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过程中,及时给患者安慰和解释,有利于病情控制。目前,针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果辅以非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最佳治疗方案应由风湿科、神经科、医学心理科、康复科及疼痛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制定,针对不同个体采取协同治疗方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应该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正念,与疼痛相处
近年来,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正念”在疗愈疼痛的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更多的重视。正念是指意识专注在当下状态,不带有过多的情绪反应或判断。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可以学着不以隔离或恐慌的方式体会疼痛感受,这能减少对疼痛的恐惧,因为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体验。
发表在《疼痛》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正念可以让人更加专注,降低疼痛感。在实验中,有些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性格正念”水平,他们报告的疼痛感相对较弱。研究发现,这些参与者在接受疼痛热刺激期间,大脑的后扣带皮层(神经网络的一个中枢神经节点)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失活”。与之相反,那些报告“疼痛感较强烈”的参与者,在接受疼痛热刺激期间,后扣带皮层的活性更强。
不过,即使“性格正念”水平不高,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正念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提高。科学研究发现, 从未练习过正念的人,也可以通过短时间的正念训练提升专注力, 降低疼痛感。
疼痛难忍, 也无需忍,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解决疼痛困扰的方法越来越多。如果你正遭受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的折磨,请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遵医嘱进行系统治疗。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跟疼痛共处。
【责任编辑】张小萌
xiaomeng17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