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细节问题及改进措施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质量控制,细节问题,改进措施
  • 发布时间:2024-10-04 19:31

  郑晓飞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100)

  摘 要:食品检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本文探讨了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中的细节问题,重点从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维护、检测方法选择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样品管理制度、加强仪器设备维护、优化检测方法选择、提高结果报告准确性等改进措施,以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细节问题;改进措施

  食品检验检测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检测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检测项目日益丰富,检测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然而,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样品管理不规范、仪器设备维护不到位、检测方法选择不当、结果报告不准确等,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削弱食品检验检测的作用,危及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因此,深入分析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细节问题,探讨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细节问题探讨

  1.1 样品管理方面的问题

  样品管理是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样品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细节问题。①样品采集与保存不规范。部分检测机构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未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程,采样方法不当,采样量不足,样品代表性不强,且未及时将样品置于适宜的保存环境中,导致样品变质或交叉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②样品信息登记不完善。有些检测机构在接收样品时,未详细记录样品的来源、数量、状态等关键信息,样品标识不清晰,可追溯性差,给后续检测工作和结果解释带来困难。③样品流转不顺畅。在样品转递、交接、保管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授权和监督机制,操作不当或失误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样品丢失、混淆等问题,严重影响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④样品处置不到位。检测完成后,部分机构未及时销毁或退还剩余样品,样品积压或流失,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或信息泄露[3]。

  1.2 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亟待完善。①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不到位。部分检测机构未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程,日常维护频次不足,未按计划实施定期保养,导致仪器设备性能逐渐降低,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例如,液相色谱仪长期未更换色谱柱和保护柱,导致分离效果变差,出现严重的拖尾现象,影响检测灵敏度和重现性。②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缺乏有效监控。部分检测机构未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仪器运行参数未得到实时记录和审核,使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偶尔还会出现仪器空转或超负荷运转等现象,既浪费能源,又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③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检定不规范。检测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检定,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溯源性[4]。但一些检测机构未严格执行校准检定计划,校准检定周期不符合要求,或者委托无资质的单位进行校准检定,导致仪器设备量值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1.3 检测方法选择方面的问题

  检测方法是食品检验检测的核心技术要素,科学选择和正确运用检测方法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检测方法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问题。①部分检测机构在选择方法时,未全面考虑基质特性、目标物性质、检测目的等因素,盲目照搬文献方法或沿用传统方法,导致检测方法与待测样品不匹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测定某些复杂基质食品如乳制品中的微量元素,如果直接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可能由于基质干扰或灵敏度不足而出现检测结果偏低或漏检的情况。②检测方法的验证和确认不规范。根据相关规定,如《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检测机构在采用新的检测方法或对原有方法进行重大修改时,应对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以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可靠性和重现性。但一些检测机构在方法验证和确认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方法学要求开展工作,如验证参数设置不合理、数据处理方法不当、确认结果解释不准确等,影响了检测方法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1.4 结果报告方面的问题

  检测结果报告是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最终体现,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解释和应用[5]。目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结果报告方面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亟待改进。①报告格式和内容不规范。部分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格式不统一,内容不完整,缺少必要的样品信息、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等关键要素。例如,在报告某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时,如果未注明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就无法判断结果是否合格,影响报告的可用性。②报告审核和签发不严格。根据相关要求,检测报告应经过复核、审核和批准等环节后方可签发。但一些检测机构在报告审核过程中,未严格履行“三级审核”程序,审核流于形式,把关不严,导致报告中出现数据录入错误、结果计算错误等问题,甚至发生审核人与批准人签字不符等情况,影响了报告的公信力。

  2 改进措施

  2.1 完善样品管理制度

  为有效解决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中样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测机构应全面完善样品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①在样品采集和保存环节,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科学设计采样方案,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采集后的样品应及时置于适宜环境下保存,避免变质或交叉污染。在采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样品时,应根据蔬菜的种类和产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的要求,随机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采样量不少于1 kg,并在2 h 内将样品置于-18 ℃以下冷冻保存。②在样品信息登记环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样品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条形码等技术手段,实现样品信息的标识和追溯管理。③在样品流转环节,应建立严格的授权和监督机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确保样品转递和交接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同时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控制运输条件,防止样品损坏或变质。④在样品处置环节,应建立留样、销毁、退还等管理制度,合理确定样品的留样量和保存期,及时处理剩余样品,避免积压或流失,同时做好处置记录,确保处置过程可追溯[5]。通过完善样品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检测机构可切实提高样品管理水平,为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保障。

  2.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为切实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检测机构应高度重视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性能稳定、运行可靠。①加大仪器设备维护力度,制订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明确仪器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日常点检、定期保养、故障维修等工作流程。例如,可参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19),结合仪器设备的类型和特点,科学设置点检周期和保养频次,对关键零部件如色谱柱、检测器等进行重点维护,及时更换易损耗件,确保仪器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②关注仪器设备使用状态的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仪器管理系统或电子运行日志等方式,动态记录仪器设备的运行参数、使用时间、操作人员等关键信息,实现仪器设备使用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追溯。同时,应加大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力度,提高检测人员的仪器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仪器损坏或故障。③加强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管理,当测量准确度或测量不确定度影响报告结果的有效性,和(或)为建立报告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对设备进行校准,制订校准方案,选择满足溯源要求的有资质的计量机构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经计量确认合格后的设备方可投入使用,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

  2.3 优化检测方法的选择

  为有效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检测机构应持续优化检测方法的选择,根据待测样品的特性和检测目的,科学评估和筛选最佳检测方案。检测机构应深入分析不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实验室已有检测能力和仪器设备条件,优先选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重现性好的标准方法或确认方法。例如,在复杂基质食品中测定微量元素时,可优先选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高灵敏度、低检出限的分析技术,有效克服基质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应规范检测方法的验证和确认程序,严格按照方法学要求,通过方法比对、标准物质测定等手段,系统评价检测方法的适用性、重现性和不确定度水平,确保检测方法满足预期的分析性能指标。此外,应重视检测方法的持续改进和优化,针对新的检测需求或样品基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检测方法的创新研究,如采用衍生化、萃取富集等样品前处理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优化仪器参数设置,减少基体效应干扰;开发高通量、快速检测新方法,提高检测效率。通过持续优化检测方法选择,严格方法确认程序,检测机构可有效规避由于检测方法不当而导致的风险,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4 提高结果报告的准确性

  为切实提高食品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检测机构应全面加强报告审核管理,构建科学严谨的报告编制和发布流程。这需要从报告格式模板的统一规范入手,明确报告内容的关键要素和编写规则,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报告应采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列明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限量标准、检测结果、结论等关键信息,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易引起歧义的描述。与此同时,建立严格的报告审核和签发制度至关重要,需明确报告复核、审核、批准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和责任人,切实落实“三级审核”程序。报告复核阶段应重点核查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过程,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报告审核阶段应全面评估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合规性,特别关注结论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报告批准阶段则须由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字人进行最终质量把关,确保签发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此外,持续加强报告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也不容忽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报告模板化、审核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可有效提高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降低人为错误风险。

  3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包括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维护、检测方法选择和结果报告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完善样品管理制度、加强仪器设备维护、优化检测方法选择和提高结果报告准确性,可以有效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秋实.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探究[J]. 中国食品,2024(12):61-63.

  [2] 李文平. 食品检验过程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与解决策略研究[J]. 现代食品,2024,30(9):61-63.

  [3] 孙玉峰.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把控措施[J]. 新农民,2024(12):40-42.

  [4] 于丹瑾, 于佳, 李梅琴.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J]. 中国食品,2024(8):87-89.

  [5] 孙鑫泽, 肖尧, 刘海艳, 等. 食品检验检测中质量控制的细节问题及处理策略研究[J]. 现代食品,2024,30(6):61-6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