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提升展会效能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技术,展会,效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2 10:26
文:何文悦 ● 责任编辑:常予莹 861563981@qq.com
拥抱创新技术数字出版行业转型升级
第十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博览会以“再出发创未来”为主题,通过报告发布、展览展示、集中采选、论坛会议、推介洽谈等活动,集中呈现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
在数博会的展区,你可以看到出版行业全面接入了互联网和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重塑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
数字出版内容范围几乎覆盖了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出版和数字化教育等所有数字内容产业。
现场工作人员郭悠闲介绍道,“一种方式以文本驱动,我们通过提前设置好文字、动作,可以让虚拟人主持一些节目,演讲一些PPT。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穿戴设备,然后通过设备来驱动,对微动作、微表情进行采集,然后来复刻出它这个虚拟人,来驱动这个虚拟人,几乎能和真人一模一样。”
中国外文局展位展示了中国首个国际传播领域聚焦元宇宙技术变革与应用的开放平台。未来,他们将继续打造了解中国国情又拥有多语言对话能力的数字研究员 “小元”,并面向全球青少年用户开放,研发语言文化学习主题虚拟社交、沉浸式体验空间等产品。
技术+文化+生态,尽在石景山首钢园。数字文化展区内,一块长25米、高3.5米的电子屏幕上,是“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数字影像的首映活动。首映影片运用数字技术,将万里长城以动态数字长卷的形式呈现,讲述“动起来”的中国故事。
产值持续增长会展业态带动行业发展
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2021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实力。产业整体规模全年达12762.64亿元,比前一年增加8.33%,为‘十四五’出版行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他所作的《2021—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报告显示,虽然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增长。若以2017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7071.93亿元为基数,5年来该产业增长了1.8倍。
在细分类别中,除互联网期刊、电子书等传统数字出版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之外,在线教育、互联网广告、数字音乐等产业呈迅猛发展之势。尤其是在线教育,2015年产值仅为180亿元,2021年产值已达2610亿元。
魏玉山分析,在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等背景之下,数字出版产业的业态越来越多元、产值越来越高。一方面,优质内容的打造、品牌IP的积累与深度开发为行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与保障。
以网络文学为例,2021年该产业规模 达358亿元,同比增长24.1%,读者规模则达到了5.02亿人,占全体网民的48.6%。不仅如此,网络文学IP全版权的运营影响了游戏、影视、动漫、音乐、音频等合计超过3000亿元的市场,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增强数字体验技术提升活动参会体验
数字化,让传统文化更灵动。中文典籍,是中华悠久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下,数字技术正努力让古籍走出故纸堆,在更大范围内与研究者、读者见面。
在今年新设的古籍数字化展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展示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识典古籍网、据意查句等古籍数字化的最新技术成果。
“从今年2月起,全国读者就可以在线翻阅《永乐大典》了。只要登录识典古籍网,就可以在相关版块在线查阅《永乐大典》的高清图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工作人员向参会者强调。
据介绍,数据库第一辑共收录了《永乐大典》40册、75卷,涉及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除此之外,还尝试对部分大典内容做了知识标引,为后续 《永乐大典》的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作铺垫。
而识典古籍网,是一个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建造、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古籍数字化平台,目前已整理上线了680余部经典古籍,共计7900多万字,古籍主要来自《四部丛刊》。
博览会现场,一幅长25米、高3.5米的巨幅LED屏幕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屏幕上,秦始皇筑长城、白登之围、山海关大战等十余个关于长城历史故事的精彩瞬间,以动画的形式循环上演。
这幅名为《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的产品,综合运用了传统绘画、流媒体、虚拟成像和三维立体成像等前沿技术,同时拥有纸质书籍、电子动画等多种形态,是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最新成果之一。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是继《穿越时空的中国·大运河》之后,我们推出的又一个产品。不断推出这类产品并把它们转化成多种语言推广到国外,除了可以让遥远的中国历史变得可感、可知之外,也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出版社工作人员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