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女神”张书彦:她从泰晤士河畔走来

  一位容貌秀丽、声音甜美的南方“小女子”,却是英国实验室的女科学家。作为卢瑟福实验室百年来的第一位女性华人首席科学家,张书彦放弃了英国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扛起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大旗。

  勇气,小女子独闯英国实验室

  42岁的张书彦出生在广东省惠东县安墩镇,读书时特别喜欢数理化,经常主动找这方面的题目来做,从解题过程中体会很多快乐。

  1999年,读高二的张书彦考上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小小年纪就离家万里,前往异国他乡攻读设计与制造专业。

  2002年大学毕业,张书彦前往英国约克大学攻读信息处理专业硕士;两年后,又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工程博士,仅用3年零3个月时间就修完博士学位。

  这期间,张书彦没有回过一次国,没能和父母吃上一顿团圆饭。父母虽然无比思念女儿,但知道女儿独自在外求学不易,每次在电话里都嘱咐她安心学习,告诉她家里一切都好。在父母的鼓励下,张书彦成绩优异,读博期间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5篇论文。

  之后,张书彦进入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卢瑟福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致力于散裂中子源的应用研究。负责第一个实验时,“新手上路”的张书彦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到次日凌晨四五点。

  从实验室回到住处,张书彦啃着三明治,虽然身体十分疲惫,但精神上依然斗志昂扬,想着好好睡一觉,睡饱了继续战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张书彦的人生信条,一直指引着她勇往直前。初到实验室,她很快就出名了,不是因为她取得了多少成绩,而是因为她成了实验室加班最多、离开最晚的人。

  2008年,张书彦成为博士后第一年,就招到了一名博士,也就是说,她27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

  亲戚朋友都知道张书彦在国外取得了不小的学术成就,但究竟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几乎没人说得出。张书彦知道,散裂中子源属于科技前沿的研究,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远,即使形容半天,也未必听得懂,所以,她找到了一种简单直白的比喻:散裂中子源就好比“超级显微镜”,可以测量材料的微观情况,从中检测材料的“病症”,它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医药、国防和核能等众多领域。

  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科研工作,在张书彦眼里却其乐无穷。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出色。2012年9月,张书彦晋升首席科学家。

  在英国散裂中子源有数千名科研人员,每年只有十多人能晋升为首席科学家。要完成这样的晋升,一般人平均需要10至15年的努力。但张书彦只用了短短4年,便成为英国散裂中子源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卢瑟福实验室百年来第一位女性华人首席科学家。

  事业急速发展的同时,张书彦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丈夫也是留学英国的有为青年,小两口结婚后,有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曦曦。

  2014年夏天,当时还在休产假的张书彦因工作需要,负责主持“中英钢铁论坛”。那段时间,丈夫出差,婆婆虽然在英国,可是体弱多病,张书彦不得不一边带儿子一边工作。

  张书彦把儿子放在推车上,眼睛盯着电脑收发邮件,左脚踩着推车轻轻摇晃。如果儿子实在哭闹难哄,她就站起来抱着走一走,同时可能还会接几个电话,和同事协商论坛事宜。

  每隔3个多小时,张书彦就要给儿子喂母乳,作为母亲,她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守护。

  平衡,用爱成全事业和家庭

  论坛召开期间,张书彦带着儿子一起参加。那几天,曦曦似乎有感应,知道妈妈辛苦,醒着的时候就自己玩,很少吵闹。论坛结束那天的晚宴,张书彦也带着儿子出席,直到那时,她才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抱着儿子感慨万千:“曦曦,你这几天表现非常好,可惜你还小,不然这顿美食也有你的一份。”

  那些日子,张书彦真正体会到了职业女性的难处,事业和家庭两头兼顾,的确非常不易,她预感自己未来的路,会遇到不少“两难全”的局面。尽管这样,张书彦依然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觉得,自己是一位母亲,很多责任是无法推卸的,走一步看一步,办法总比困难多。

  休完八个多月的产假,张书彦就把曦曦送去了英国的一家托儿所。由于儿子实在太小,张书彦不放心,每天中午都会去托儿所给儿子喂奶,还会哄他睡午觉。

  张书彦时不时要去世界各地作学术报告,因为曦曦还没断奶,她坚持把儿子带在身边。丈夫深知妻子不易,尽量抽出时间陪着他们母子。白天,丈夫在酒店照顾孩子,晚上,张书彦回来和他一起分担。

  曦曦满13个月那天,张书彦翻看手机相册,细细一数,发现儿子已经坐了12次飞机。

  当初发现怀孕时,张书彦怕可能被辐射,暂停了实验,产假结束后实验室维护半年,相关工作不得不暂停。2015年4月1日,张书彦终于重返实验室。屈指一算,她已经差不多两年没做实验了。

  回到实验室,虽然一切熟悉又陌生,张书彦依然对事业信心十足。第一天,她就忙得马不停蹄。当时,丈夫回中国办事,婆婆生病需要去医院。张书彦把一天的时间表安排得比做实验还精准。一大早,她把儿子送去幼儿园,然后赶到实验室,和同事一起准备实验。一个多小时后,她赶回家把婆婆送去医院,边带着婆婆做各种检查,边用手机关注实验进展。

  等婆婆输上血,张书彦去吃了顿饭,便匆匆赶回实验室。一个多小时后,她又到医院把婆婆接回家,然后再回实验室,直到曦曦放学,她赶到校门口接儿子。之后,紧锣密鼓地做晚饭,祖孙三人吃完,她把婆婆安顿好,给儿子洗漱完,又一头扎进工作中。

  “这几天你肯定累坏了吧?”深夜时分,面对丈夫发来的微信,张书彦微微一笑,回复道:“感觉良好,没有什么压力。”接着,她把资料放在床头,手机定好闹钟,终于沉沉睡去。

  第二天,第三天……连续好几天,张书彦像一名勇士,奔波在幼儿园、实验室和医院之间。

  作为一名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女性科学家,张书彦深知自己不仅是妻子、母亲、女儿,更是一名中国人。在很多公开场合,她常常提到:“当你学有所成的时候,要明白是身后那一片土地让你成长。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多事情我们没办法做到,应该学会感恩。”

  2014年,张书彦从英国回深圳探亲,东莞市相关领导得知后,立即派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带着她参观正在建设的散裂中子源、博物馆、可园、松山湖等地,实地感受东莞城市环境与科技创新氛围。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个大科学装置之首,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和东莞市共建,投资约28亿元人民币,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散裂中子源,成为众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具。

  “松山湖的天很蓝,水很绿。”张书彦心情激动,她被松山湖的美景吸引,更看到了祖国日益强大的散裂中子源科研事业,这分明是祖国在召唤自己呀!

  张书彦心中科技报国的念头愈发强烈了。

  回国,义无反顾的决定

  2015年年底,张书彦给在英国上幼儿园的儿子请了20天假,带他一起回国。之后,她正式开始接触祖国的散裂中子源的应用研究。

  或许连张书彦自己也没想到,那次回来之后,她就再也没去英国,她把整个家陆续搬回了国内,并向英国的实验室提出辞职。对此,丈夫和婆婆全力支持,丈夫也把工作安排好,跟着妻子一起回到中国。

  2016年3月,张书彦在东莞市政府的资助下,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创办了广东(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一职。她要在松山湖建立一个比英国更先进的实验室,并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借助散裂中子源,广东有机会涌现出不少国家级实验室。

  雄心壮志的背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回国创业之初,张书彦遇到了很多没想到的困难,国内缺少实验室和专业团队,她除了做科研之外,还要学着做管理。

  那段时间,张书彦常常被不理解的亲友追着问:“为什么要回国?”这样的疑问,她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在英国自己有喜欢的工作,有受人尊重的学术地位,还实现了财富自由,为什么要放弃这些优厚的条件回到国内,一切从头开始呢?有时候,张书彦会笑着回答:“因为松山湖的风景太美了。”其实,她十分清楚,回国,是为了实现科技报国的梦想。

  2017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送给张书彦一本书,并寄语:张书彦院长留念,并祝愿材料基因研究院不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这让张书彦备受鼓舞,她深深感受到,如今所做的一切已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助力祖国的科技发展。

  回国后,张书彦经历着在英国时从没有过的工作强度,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已是常态。母亲看着女儿两鬓新添的白头发,难免心疼。张书彦承认,刚发现白头发时,她还是有些难过的;后来,想到能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点事,头发白点也值了;再后来,工作忙起来,她也就忘了白头发这件事了。

  回国后,张书彦陪伴儿子的时间更少了,她心里愈发愧疚,遇到一些不是很正式的工作场合,她会尽量带儿子参加。2024年5月12日是母亲节,曦曦的幼儿园里有一个活动,张书彦把事先安排好的会议推迟了,腾出时间去参加活动。曦曦喜出望外,和母亲开开心心地合影留念。

  或许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曦曦对科技实验特别感兴趣。曦曦3岁时,张书彦带着他观看了一场低温实验表演,他手舞足蹈,成了全场最激动的观众。对于儿子的将来,张书彦并没有多少规划与要求,但她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专心做好一件事,非常重要。

  如今,张书彦已经集合了一批中英科学家,构建了自己的人才梯队,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梦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多年,张书彦先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第二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和光环,她朴实地说:“我不太喜欢自己身上的一些标签,会让别人觉得我似乎是很厉害的一个人,其实比我厉害的科学家实在太多了。”

  2024年6月,松山湖妇联和松山湖女科技工作者联盟举办东莞松山湖2024年产学研对接交流会活动,张书彦作为松山湖女科技工作者联盟副会长,深情寄语广大女科研工作者:科技强国,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成。

  科研之路,没有尽头。从英国泰晤士河畔归来,且看这位“科技女神”在松山湖边继续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乘风破浪……

  文/江心(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