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之间
- 来源:摄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水泥,追问,思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2 10:50
摄影并文/ 汤南婧
《水泥之间》是 2018-2019 年期间,我在法国巴黎南部的马恩河谷省(Val-de-Marne)进行的一系列创作。马恩河谷省生活着大量移民,并保留着大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同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社区在外观上有诸多的相似处。本着对混凝土建筑的热爱我开始了这份创作,慢慢发展这竟成为我对于“乡愁”的追问与思考,到最后,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促成了我返乡的决定。
“乡愁”,在我看来包含着离开和返回两件事。我们常说的“老家”事实上是离家以后才能称得上的一个概念,而一旦当“老家”这个称谓取代了其地名,它便再也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它属于过去,有些如今甚至没能在地理上继续存在。所以,“乡愁”并不与字面意义上的“怀乡”“怀旧”有什么关联,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身份焦虑,这是一种既不能与时下所处之地产生联结,也无乡可返,无处容身的焦虑感。物理层面的无计可施,导致在精神层面的个体自发解离,为那由孤立、脱节、异化带来的焦虑与困惑塑造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我认为这便是“乡愁”。随之而来的便是,具象的物质成为回忆中各种细节碎片的输出口:一坛酱菜,某种玻璃瓶身凹凸不平且甜味过于突出的廉价汽水……所谓的“老字号”“味道”,“乡愁”在现代社会下早已被包装成一种指向性消费。所以我质疑的是“乡愁”里到底有多少真正源于怀乡?有多少是与无法面对当下而给自己画的逃生门?有多少其实不过是消费社会下的成功洗脑?
那个时代并不比现在更美好,你在那个时代里过的也可能并没有在回忆滤镜加持下显得那么快乐,那种苦难与青涩或许也并不值得歌颂,当时的你或许是巴不得离开身处之地,就像现在的你一样。我想“乡愁”有可能是个体对童年创伤强迫性重复的一个侧影,真正需要去面对的、去挖掘的是他背后每个个体的原始命题——那个不断被你忽视,从而为了吸引你的关注而不断浮现,并影响着你作出选择的心结。
当然,“乡愁”的确是一个好的突破口,“水泥之间”这个系列的创作正是我当时身处乡愁困惑下的一个输出口,通过不断地在巴黎南部郊区游走拍摄,通过不断寻找这里与我家乡表面上的相似性,我也不断在向自己提问,并试图找答案。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你会发现相比于物质层面,有时你更需要在精神层面“安家”,也就是建立联结。无论多么丰富的物质满足,其实都无法弥补精神上缺乏联结所带来的巨大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