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记 IV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策展,手记,体验
  • 发布时间:2024-11-15 11:47

  编辑:刘东 图/文:甘莹莹

  在做展陈设计的同时,我们得琢磨如何在一个实体空间里,构建一种让观众不仅能够阅读,还能直接在其中行动、观察等多元感官体验的方式,使他们的身体成为接收展览所传递理念、价值观及作品深层感受的媒介,从而全方位地打开感知,深入理解展览的核心信息。这就会细致到,我们必须考量空间的多重维度:它坐落于哪座城市,又在这座城市的心脏或边缘地带占据一席之地?因为,这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人流以及展览调性、观看体验。楼层的选择如何影响参观者的体验流程?空间的大小、形状、墙面的质感乃至自然光的渗透程度,都是塑造展览氛围的关键要素。同时,我们必须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思考他们踏入展览场域时的状态与期待。这将直接影响我们如何规划动线,如何布置互动环节,以激发他们共振。预算的分配与管理,则是确保展览顺利进行的基石。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需精心挑选并合理利用材料,既保证品质,又控制成本支出。艺术家与作品,是展览的灵魂所在。我们需深入了解每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风格,精心策划作品在空间中的布局,确保它们既能各自闪耀,又能和谐共生,无论观众从哪个角度审视,都能感受到美感。展览的核心与导向就是我们的概念,围绕主题概念,通过空间布局、作品选择、色彩搭配、灯光运用等多种手段,将这一概念巧妙融入展览的每一个角落,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并感受到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

  显然,在“燃烧之路”的展览方案中,“火”是核心概念,它既是“技术”的象征,也是“精神”的载体,贯穿于整个展览。但在整个展览的艺术家作品里,并没有直接呈现任何一个具象的“火”。我们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是,“火”的本质即“人”。就如前文所说的,我们已经梳理了每位艺术家的空间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链接,整个展览也并非按章节划分的,而是首尾串联,且每个艺术家之间都存在微妙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计划整个展厅尽量减少实体墙的隔断,以营造更通透的空间,以便观众可以在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作品,但同时又能避免相互之间的过度干扰。再考虑到本次展览将设于三影堂一楼,约200 平方米的展厅需承载 8 位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展览的通透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最大化空间利用效率,同时提升观展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联想到了法国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经典之作《狗镇》。这部电影发生的场景——一个虚构的美国的小镇,实际上是在一个摄影棚内搭建起来的舞台场景,布景是虚拟的,仅用白色粉笔在地上框出相应的区域,并用文字做提示说明,以模拟小镇的街道、房屋等场景。除了必要的家具和工具外,演员在整个透明的空间里仅凭想象和创意进行无实物表演,这种“透明”“无界”的感觉在影片中隐喻了小镇里居民隐私和秘密的缺失。这种抽象和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回到《燃烧之路》展览上,既然我们已经深入剖析了每个艺术家作品中所构建的空间,为何不尝试把整个空间的地面当成一个俯视图?通过地面划线的方式,隐喻性地揭示展览的逻辑脉络、空间布局、创作构思及艺术家间的内在联系。每位艺术家如同在可缩放的平面上,以作品为媒介,进行一场无形的“无实物表演”。最终,融合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沿着“河流”般的展览线索,寻得自我,领悟“人即技术本身”的展览精髓。

  我和一辰交流了这个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既然 Alice 与 Alex 的作品背景是沙漠,我们可以融入沙漠暗河、山川轮廓线、金字塔的鸟瞰等元素;Magali 的作品关联纽约地铁线路,Yurian 则展现自家平面图;Josef 聚焦于小男孩的卧室,顾桃的部分则是帐篷的俯视图;最后,宋兮带我们回到了星辰大海的壮阔景象。这些元素巧妙串联,形成了一体!一辰随即绘制了初步草图,并邀请擅长建筑设计的朋友茜羽,将其转化为更为专业的设计图,这成为我们展陈核心视觉呈现的基础。

  茜羽完成的画作发回后,与我们的预期几乎毫无二致。画面以深灰色为背景,一条金黄色的河流蜿蜒其间,贯穿整个展厅。在这个基础上,我和一辰开始做展览设计方案,鉴于展览方案中我们拥有一面长“ L”形墙面,这一图案被巧妙地安置其上,作为我们展览核心理念的思维导图。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区域都被精心规划,用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小样、介绍,以及我们详尽的调研资料。展厅中央,我们特设了一个钢制脚手架,其上以木工板搭建起一个阅读台,一侧粘贴着本次展览的灵感源泉与推荐书目;另一侧木板则发布了工作坊的招募信息。紧邻阅读台,悬挂着两块屏幕,一块播放着我和一辰关于展览构想的讨论视频;另一块则循环展示艺术家书籍的翻书视频,这一块区域是为观众带来更多关于展览概念的延伸补充。

  在紧锣密鼓的展览设计方案筹备过程中,我们日复一日地深入复盘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展览的整体概念。鉴于奖项评选日即将来临,我们需向评委、主办方及观众全面阐述我们的方案,因此每位艺术家的作品细节都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甚至可能超越了艺术家本人对其作品的熟悉程度,包括他们的采访内容我们也了如指掌。记得某个夜晚,我还沉浸在一个美好的梦境中,梦中我们荣获奖项,我站在台上,激动得泪流满面。

  这一天终于如约而至,既惊喜又仿佛一切尽在预料之中。我和一辰站在台上,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随后的庆功宴上,我们与每一位远道而来参加集美·阿尔勒的摄影界朋友举杯共饮,那份紧绷已久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长久累积的压力也在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

  然而,短暂的休憩时光转瞬即逝,紧接着便是接连不断的繁忙工作安排及媒体采访。我们再次全身心投入展览的筹备之中。在频繁的采访中,我们不断回溯并深化展览的核心概念,每一次的阐述都愈发清晰而有力。尤为振奋人心的是,我们获悉展览将在新近落成的上海 Fotografiska摄影艺术中心(作为 Fotografiska 在亚洲的首座影像艺术中心)进行首展。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出色的平台和机遇,消息传来,令人激动不已。随即,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签订合同、与艺术家紧密沟通、处理多方协议、翻译资料、提交作品清单审核、实地考察场地、制订展览方案、聘请主视觉设计师、联系专业的展览搭建公司,并与艺术家们就展陈细节进行深入交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期待,只为将这场展览完美地呈现给世人。

  展览的设计与搭建,无疑是整个筹备流程中最具挑战性、沟通需求最高、专业技能依赖度最强,同时也是应变能力受到最大考验的环节。方案展中的设想是一回事,而真正落实到一个空间中又是另外一回事。记得在《策展手记 2》中,我提及为易雅静在北京太和艺术空间策划的个展,那是一场纯粹的装置艺术展。正是那次策划经历,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让我成功地从摄影师的二维视角跨越至空间设计的多维思考。

  展览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美观,更致力于让观众从踏入展厅的那一刻起,便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融入我们精心设计的艺术叙事之中。Fotografiska 这座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紧邻苏州河畔并与四行仓库纪念馆相邻的历史保护建筑,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同时,巧妙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经过精心改造与布局,这座古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吸引至此的观众多为追求前卫、时尚且热爱摄影的都市人群,他们渴望在这里获得更为沉浸、创新的观展体验。我们的展览选址于Fotografiska 二楼的 C 展厅,一个面积约190 平方米的空间,其墙面形态近似一块不规则的正方形。展厅内设有四个大型立柱,一个入口与相邻展厅相连,而另一个出口则通往一座宏伟的楼梯。

  在明确这些宏观背景后,我们决定延续方案中无实体墙隔断的设计理念,将展厅内铺满金黄色图案直至地面,整体环境设定为暗场,通过切光灯精准照亮展品及地面的金色图案,营造出如漆黑宇宙中星体熠熠生辉的氛围。随后,我们着手规划每位艺术家的展位布局,鉴于空间有限,每一步安排都需极为审慎,以免削弱单件作品的观赏体验或造成展区间的相互干扰。

  我开始构想,踏入那片幽暗空间之初,哪件作品会率先吸引我的目光,它们又将以何种姿态呈现:比如 Alex Turner 的沙漠主题作品,我设想他加入科研团队后,频繁穿梭于沙漠,监测红外摄像头,并捕捉周边壮丽而细腻的风景。这些景象必然是起伏不平,略带倾斜,而木工板的色泽恰好与沙漠相得益彰。因此,我利用 3D 软件精心设计了高低错落、角度各异的展台,以完美契合这一构想。

  至于我们在展览筹备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及团队合作的丰硕成果,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展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