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 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海草房是一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胶东半岛沿海地带,以威海荣成地区最为集中。
美丽的海滨渔村,随处可见青砖散石垒起的墙壁,高高隆起的屋脊,房顶尖尖,铺着厚厚的海草,厚重古朴又精巧别致,像是从童话中走出来一般。
2006年,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边的童话世界
荣成港西镇巍巍村尚保存2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宁津镇宁津所村的南部,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军户海草房一条街。烟墩角村和东楮岛村的海草房成排联片,较好地保持了历史的“原汁原味”,是难得的生态民居活标本。
海草房有着自己独特的韵致。它以石为墙,以草为顶,冬暖夏凉,青石砌筑的墙闪现着光泽,或白或黄的草如同老人斑白的头发。在海草房顶上,渔民时常会盖些渔网,防止鸟类在上面做窝。房顶上厚厚的海草百年不烂,太阳晒不透,寒
风吹不透。房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海草房墙体以石块辅以青砖砌成,天然胜雕饰。窗棂上美丽的窗花,还有屋外高高的玉米垛,都构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居住在由特殊材料建成的房子里,与大自然相亲相近,颇有身在世外桃源的感觉。
“苫”出来的童话屋
海草房民居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时期,它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这段时间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代,海草房制作技艺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技术的成熟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海草房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是生长在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海带草。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柔软有韧性,且不易腐烂,苫到屋顶后六七十年甚至百年不坏。海草春荣秋枯,遇到大风大浪,就会被聚结成团,被海潮卷向岸边。海边的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盖房子时使用。海草含有天然防火成分,不易燃烧,加上四壁均为石料,这样海草房就兼具了防火的功能。
海草房工艺匠心独运,制作过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技艺。制作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称“四匠”,其中苫匠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往屋顶上苫海草是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所以当地人也称盖房为“苫房”。
苫海草房绝对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是否苫得严密。好苫匠苫的海草房,丰厚结实,美观大方,能抗百年。因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经验丰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海草房,据说,苫一间海草房需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的工夫。
渔村最后的苫匠
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号称海草房苫匠技艺的发源村,村里苫匠辈出,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玉启就是其中之一。
刘玉启的爷爷刘崇乾,是清光绪年间有名的苫匠,传徒弟16人,可谓村里的苫匠祖师。村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相继涌现曲祚山、曲明祚、韶本、刘玉春、曲显通、刘德政、鞠福子、曲光先、曲永禄、岳修、刘玉增等苫匠。这些苫匠通过在外村带徒弟,将技艺传播到许多沿海乡村。
当苫匠首先要有力气和胆量,他们需要在房顶无防护作业。苫房时,苫匠在房檐前后顺墙扎起脚手架。房坡下部的草,站在脚手架上就能苫好,危险和出力相对都小一些;当苫到房坡中间以上时,会用绳索吊着一根木杠,悬横在房坡中间,苫匠需要蹬着木杠苫草作业,看着让人担心害怕。苫房时整天风吹日晒,黑灰满脸满身,又脏又苦又累,还得粗中有细,寓朴于美。一个合格的苫匠,要学徒三到五年。
生长在滨海渔村,刘玉启从小就学习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逐步成长为当地海草房民居建筑领域有名的工匠。“村里有一些懂得海草房建筑技艺的老人,但是由于年龄偏大,已不能从事作业,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目前能撑起来的就只有我们这一批人了。”刘玉启说。
刘玉启以自己的手工技艺积极推动传承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他参与海草房民居研究,参与撰写《威海海草房历史文化研究》。为提高村民对海草房的保护意识,几十年来,每到一户村民家中修缮海草房,他都详细叮嘱海草房保护的注意事项。他说:“把保护和传承海草房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我们的传统民居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