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刘翠霞 丨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们用特制的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透明琉璃瓶内壁作画,故称“内画”。
鲁派内画始于清代光绪年间,格调典雅、笔触精妙,与京派、冀派、粤派内画在业内并称为中国内画四大流派。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内画起源于画鼻烟壶
鼻烟是由发酵烟叶粉末调香而成,以鼻吸用的无烟烟草制品,中国人吸闻鼻烟的习俗始于明代。十六世纪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那儿的游牧民族在马背上无法用烟筒吸烟,而鼻烟正适合他们户外吸闻的特点。
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携带了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进关。后来,葡萄牙、英、法等国先后进献鼻烟和玻璃制的鼻烟瓶,乾隆皇帝也常以鼻烟赐赏给王公大臣。上行下效,吸鼻烟渐渐地成为了社会时尚。
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后慢慢采用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种“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烟更合适,能够保证鼻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变质,并且携带方便,样式具有中国传统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烟爱好者的喜爱。
康熙皇帝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在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当年俄国钦差大臣到中国拜见康熙皇帝,献上了彼得大帝送来的一大批珍贵礼物,而康熙皇帝回赠给大臣的礼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造办处制作的鼻烟壶。到了清代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曾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珍贵礼品流传到海外。
鼻烟壶艺术在乾隆时期达到了极盛。匠人们纷纷在鼻烟壶的装饰上争巧比美,苦心经营。到了清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鼻烟壶的内画技术。从此,鼻烟壶的制作进入了“内画壶时代”。
诗书画并茂的艺术品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制作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工艺。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颜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内来回摇磨,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如同宣纸。从此,内画鼻烟壶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逐渐成为诗书画并茂的艺术收藏品。
绘制内画鼻烟壶需要有高超技艺。创作时,艺人们会把竹签一头削尖弄弯,制成钩形的细竹笔,蘸上颜料,由瓶口伸入壶内,在一方寸大小的壶壁上作画。绘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画者必须成竹在胸,技巧娴熟。
清光绪年间,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带回内画技术,博山民间艺人毕荣久、薛向都、孙坦普精心研究,很快掌握了内画技术,由此逐渐形成了内画艺坛上的山东画派,与北京画派同享盛誉。当年毕荣久的鼻烟壶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还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
内画鼻烟壶小巧玲珑,在形式上简洁凝练,不能做过多、过细的铺陈。1958 年,老艺人薛京万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经加热固定,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问题;同时,他又将一直沿用的竹笔改为羊毫笔,但是羊毫笔起落无弹性,画不出理想的线条来。1961 年,青年艺人王孝诚制成狼毫笔,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从而将内画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鲁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广庆,是鲁派内画“四大神笔”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长,他在内画艺术中耕耘五十余载,享有“魔手化幻境,粒埃见乾坤”之誉。
1964 年起,张广庆师从薛京万学习内画。他继承传统内画的艺术形式,并融入自己的创意,形成了简约大气、清丽雅致的风格。最小的作品是在1厘米高的内画瓶上画《八仙过海》,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而作品《水浒一百单八将》,则在15厘米高的瓶内画出了108个梁山好汉。薛京万老先生称赞他“画谁像谁,鼻子眼都有表情”。
张广庆崇尚简约,他的创作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卉、鱼虫、诗词意境等诸多门类,另有工笔、写意、白描、水墨等多种表现手法,蔚为大观,不一而足,其技艺的高超与难度,令人叹为观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广庆先后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举办个人艺术展览,作品《梁山聚义》被誉为“当今世界艺术精品中的一颗明珠”。其逾百件作品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国外政要,有的作品被德国林顿博物馆、奥地利怡鼎画廊以及美国前总统卡特、泰国公主诗琳通等收藏。
作为鲁派内画的领军人物,张广庆在从事创作的同时,一直在为内画艺术的发展奔波忙碌。2007年,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评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中国内画艺术大师”,使内画艺术家在世人眼中得到了权威的认可。2014年12月,鲁派内画成功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