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才能稳经济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济,预期,信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30 11:18
本刊评论员
近期,美元降息之际,中央出台一揽子政策组合拳支持经济,力度超出预期,股市反应积极,举世关注。这是稳预期、提信心、稳经济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偏弱交织的不利局面,其中预期偏弱是关键。预期偏弱导致经营主体和消费者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导致低投资率、高储蓄率,导致高质量供给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总体消费不足,从而产生经济螺旋式下滑的负面循环。
稳经济的关键在于稳预期。预期是经营主体对未来的判断,直接影响其经济行为,同时又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预期决定经营主体是否有意愿增加投资,也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愿消费、敢消费。一旦社会对经济衰退形成一致预期,经济就会真的进入负面的恶性循环。因此,虽然预期看不到、摸不着,但会对消费与投资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只有预期稳了,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才能随之减轻,需求和供给两端的矛盾才能随之化解,经济恢复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经济政策,现在已经被“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所代替。其中稳预期替代了稳物价,而且被置于“三稳”之首,这意味着稳预期是基础、是关键、是“牛鼻子”。稳预期有助于实体经济回升向好,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有助于经济的整体恢复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主要原因是总供求的失衡,现在延伸为由预期和信心变化而引致。因而以往解决总供求失衡的常规政策思路,需要转变为解决预期偏弱和信心不足的新政策思路。稳预期、强信心,正在成为稳经济的重中之重。
稳预期,需强化政策引导。中国有独特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优势,科学引导预期、稳定预期是政府重要职责。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预期就会越好。这次中央出台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相关资金从过去的禁止入市转为现在的必须入市,其导向明确、成效立竿见影。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政策出台必须精准有力,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稳预期,需深化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基本面欠佳的情况下,还需要以改革体现政府稳经济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以改革破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增强经营主体面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当年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项改革,就给亿万农民带来新的希望、新的预期,从而激发出极大的动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可见改革对预期和信心的作用有多大。
稳预期,需预期管理。政府部门要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力求政策效果最大化。要对经济走向走势作出准确预判,形成合理预期,减少预期偏差,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向引导功能。要处理好预期管理与市场预期的关系,预期管理不是单向政策信息传导,而是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双向互动,相向而行。
稳预期,需实事求是。预期不是盲目猜想,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合理权衡和理性判断,经营主体对发展趋势的判断是预期形成的客观基础。在信息开放和网络发达的今天,封闭信息和歪曲信息将会失去信用,对经营主体的预期和行为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只有不断改善客观绩效,才能使经营主体对未来发展保持稳定向好的预期。要用客观的数据说话,消弭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要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经济仍在路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