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帝王将相(中)
- 来源:艺术启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画家,音乐会,殊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31 16:32
罗 米
铁血柔情
十九世纪的德国画家门采尔就另辟蹊径,选择了皇帝的闲暇时刻,创作了《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的长笛音乐会》。
无忧宫是十八世纪普鲁士君主腓特烈大帝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其内部处处华彩炫目,镜子和水晶吊灯的使用更是到了夸张的地步,它们使得整个空间流光溢彩、璀璨生辉。这一切汇成了《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的长笛音乐会》的背景。
腓特烈大帝一生爱好音乐,他时常与臣子举行小型音乐会。画中的他正站在音乐厅中央,投入地吹奏着长笛。乐队虽已经停了下来,但乐手们神情依然专注,仿佛随时准备与腓特烈大帝合奏。整个画面的氛围很静谧,我们仿佛能听到清亮的笛声从画面深处传来。画面左边的那一群人是腓特烈大帝的亲信,能够在无忧宫的音乐厅里听大帝演奏,无疑是他们的殊荣。
据考证,画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应着现实中的人物,而且这个音乐厅至今仍然保持着画中的原状。画家和腓特烈大帝生活的时代差了将近一百年,他只是根据追忆与想象,便能创作出如此真实细腻的作品,可见功力实在不凡。
也正因为这幅画,人们在说起腓特烈大帝时,便总能在他显赫的政绩之外想起他的种种才艺,而“铁血”大帝的形象也因此增添了一丝柔情。
抨击皇权
当然,并不是所有涉及皇帝的作品,皇帝就一定要被赞美、一定是主角。俄罗斯巡回画派的画家们就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笔下的统治者形象就比较负面了。
所谓巡回画派,是指十九世纪中期俄罗斯反抗官方权威标准的年轻画家协会。这些画家厌倦了画神话故事或者为贵族画像,想要更加真实地表现俄罗斯的历史事件、杰出人物以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会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城市和乡村巡回展览,所以被称为“巡回画派”。而历史上的沙皇恰恰是权威、保守势力的代表,所以这些画家笔下的沙皇形象就不可能很好。
苏里科夫创作的大型历史组画“彼得大帝三部曲”便是这一立场的典型体现,画家根本无意为这个公认具有雄才大略的沙皇歌功颂德。相反,“三部曲”中前两部都以彼得大帝的反对者为主角,对他们进行了热情的赞颂。第三部则描绘了彼得大帝第一重臣缅希科夫被流放的情形。更让人意外的是,在三幅画中,只有一幅出现了彼得大帝的身影,且仅在画面小小的角落里充当了一个不起眼的配角。
列宾就更大胆了,在他的《伊凡雷帝杀子》中,俄罗斯的首位沙皇伊凡雷帝因为狂怒失手杀死了儿子,他的神情里充满了暴戾、疯狂、脆弱和悔恨,令人触目惊心。这件作品因为太过“真实”,当年甚至被当局命令从展览中撤销。
不仅如此,土耳其苏丹更是连出场露脸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列宾借着描绘扎波罗什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当时,土耳其苏丹趾高气扬地给扎波罗什人写信要他们归顺,否则就要剿灭他们,但这些把自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勇士对这样的威胁不屑一顾。他们给土耳其苏丹写了一封充满嘲讽和笑骂的回信,轻蔑地回应了苏丹的威胁。
由于一开始就是以叛逆者的形象出现,所以巡回画派笔下的帝王形象如此不堪倒也不算奇怪了。
形象工程
君主们深知艺术的强大力量,所以他们会特别授意画家通过不同的造型传达出不同的含义,展现他们不同的侧面。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留下了许多不同造型的肖像,每一种都富有象征意味。戴着王冠、穿着加冕服的肖像展现她对王权的掌控;手拿装了水的筛子是借助贞女图西亚的典故展现她的贞洁;手扶地球仪、身后有无敌舰队的肖像展现她制霸欧洲的力量;胸前佩戴鹈鹕胸针的肖像则表现她将生命献给祖国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