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新征程

  文/ 梅庆宇

  1970 年,我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虽然仅有一百多千克重,但它发出嘹亮的《东方红》乐曲,一直激励着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地迈向深空、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人类的“第一次”。近年来,中国航天已取得无数傲人的成绩,但中国航天人奔向宏伟宇宙深处的步伐永不停歇。你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内容与目标是什么吗?

  今年,嫦娥六号探月任务圆满完成,成功从月球背面取回1935.3 克土壤样品。未来几年,中国航天的事业重点仍着眼于月球,特别是载人登月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最是紧迫。

  2026 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不同于嫦娥四号、五号和六号,嫦娥七号的目标是登陆在月球南极。那里是阳光无法照射的永久黑暗区,有多个撞击坑,很可能有水的存在。因为常规的太阳能动力的探测器很难进入那片区域探测,所以嫦娥七号除了有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还新增了一个化学燃料推动的飞跃器。

  为了早日完成载人登月计划,用于登月的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以及关键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都在加紧研制中。长征十号运载火箭采用多发动机并联捆绑的形式,并采用CBC 构型( 即火箭的助推器和一级是一样的),起飞推力2600 余吨,可运送27 吨载荷到地月转移轨道,计划在2026 年前后进行首飞,预计在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的首次登陆月球。那将是无比激动人心的一刻!

  中国人的目光当然不会仅仅聚焦在地月系中。我国的天问系列工程着眼于深空探测,努力让中国人的痕迹留在火星、金星,甚至太阳系外。2020 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发射,经过数个月的长途跋涉,不负众望地顺利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并开展探测,这是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目前,天问二号已经基本完成研发。预计在2025 年,它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先前往小行星2016 HO3(又名振荡天星)进行采样返回任务,然后前往主带彗星311P 开展伴飞探测。2016 HO3 这颗小行星的特质在于它围绕太阳转的时候,看起来也在围绕地球转,因此它也被称为地球的准卫星。这次任务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小行星采样任务,同时也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小行星上使用锚定采样方式的探测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研究火星采样返回探测器——天问三号,预计2030 年前后发射。目前世界各国均未实现火星采样返回,中国航天人正在为人类首次获取火星样品的重大目标而努力奋斗。不仅如此,他们也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或将开展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并在之后抵达天王星。

  近地轨道开发也是航天探测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我国正在建设包括上万颗小型卫星的近地轨道通信网络,建成之后,可为世界范围内的客户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低轨卫星互联网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偏远地区和不适合建设基站的地区进行网络覆盖,同时也能为远洋航行等提供网络服务。目前,近地轨道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取的重要空间资源,我国也在努力在这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独立自主、战胜困难是航天人的决心。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