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 恒 图/ 睡大宝
翻译《大众天文学》这样的鸿篇巨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所有的译稿都是在稿纸上撰写、修改、誊清的。最终的译稿足足有 3000 多页,字数近百万。李珩译好之后,交给曾参与筹建北京天文馆的李元,请他根据英译本校订加工并补充插图,然后将中译版图书定名为《大众天文学》。科学出版社计划将书分成三册出版,就在快完成的时候,得知法国于 1960 年又推出了一本续编《人造天体与星际航行》,便将其列为第四册。
第一册《地球• 月亮》、第二册《太阳• 行星世界• 彗星• 流星与陨星》先后于 1965年 3 月和 10 月问世;第三册《恒星宇宙• 天文仪器》计划于1966 年 6 月出版,但因历史原因,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少量发行。李珩在第一册脚注中提到的准备加在第三册中的《弗拉马里翁传》也没有出现,计划中的第四册《人造天体与星际航行》自然也搁置了。最后,各分册都只印刷了不到 6000册。
之后,李珩曾建议出版社再版此书。他根据天文学的发展情况,又撰写了 10 万字的补充资料,但最终也未能实现再版。1985 年,法国又主持出版了此书的全新版本,命名为Astronomie Flammarion(《弗拉马里翁天文学》)。这一版根据现代天文学的学科门类,重新设计了全书的框架,由 27 位法国天文学家分别负责 27 个章节,从内容到图片进行了全面更新,篇幅也超过 1000 页,堪称 20 世纪 80 年代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然而,李珩此时已年近九旬,无力开展更多工作。最后,他将相关增补资料交给李元保存,希望日后有机会出版。1989 年,李珩以 91 岁高龄离世,遗憾没能看到他倾注心力最多的新版中文版《大众天文学》问世。
2001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这部科普经典。他们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出版社中译本的基础上,将李珩所做的增补资料作为附录,再由李元更新全书的插图和星图,终于在 2003 年将这本书以两卷本的形式完整地呈现给中国读者。
2013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争取到了《大众天文学》的图书版权。在这版中,他们对全书做了许多细致的修订和润色,并加入了我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撰写的《弗拉马里翁传略》,最终实现了李珩在1965 年版第一册中对读者的承诺。至此,历时一个世纪,几代天文人心心念念的《大众天文学》的引进出版工作终于圆满完成!
《大众天文学》是李珩倾注心血最多的科普巨著,但他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远不止如此。学成回国后,李珩历任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珩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佘(shé)山两座观象台的台长。1962 年,两台改组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李珩任台长。他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著,翻译过大量国外天文学重要著作,撰写过《宇宙》《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天文简说》等科普著作,并发表科普文章200 多篇。
李珩深知天文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早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法国期间,李珩就不断从法国寄回科普性和报道性的文章在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上发表,据说“电视”这个现在家喻户晓的名词就是李珩先生最早译创的呢。
在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我国一直缺少详细介绍西方科学史的著述。直到 1946 年,李珩与任鸿隽等人合译的《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出版,才填补了这一空白。原著推出新版后,李珩又对图书进行了重译。
那时,我国天文学界还十分需要一本介绍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图书,李珩从大量西方天文学史图书中精选出一册内容比较充实但阅读量相对适中的读物翻译,这就是后来成为我国天文工作者重要参考读物的《天文学简史》。
20 世纪 60 年代,李珩翻译了《普通天体物理学》与《球面天体和天体力学引论》。这两本篇幅巨大且内容完备的天文学基本参考书,为我国天文学工作者提供了重要支持。
无论是撰写著作、翻译国外图书,还是撰写天文科普文章,李珩始终注重实用性。他认为,科普作品要能为我国天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要能向广大读者播撒科学的种子。1940 年 4 月,《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李珩根据美国著名杂志编译的文章《业余天文学之发展》,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天文会社和天文馆事业。有人看到这篇文章后深受启发,积极推动了我国第一座天文馆的创建。这个人是谁呢?答案明年揭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