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课陷阱:知识付费为何成了烂尾生意?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警惕,网课,陷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27 21:44
明庭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付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起初满足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到如今涵盖各类专业技能提升、兴趣培养等多个领域,知识付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据智研咨询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保持不断增长趋势,2022 年行业用户规模达已达到5.3 亿人,同比上涨10.42%;2016-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从26.5亿元增长至1126.5 亿元。持续上涨的市场规模与层出不穷的知识付费平台,似乎昭示着全民学习的热潮已经开启。
然而,看似繁荣的背后,知识付费却逐渐陷入了“烂尾生意”的泥沼。消费者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的课程,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遭遇各种欺诈行为。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情况与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59.7% 的中国知识付费消费者每周使用知识付费平台一到两次,占比最高,如此高频的使用需求,意味着消费者踩坑的概率也大幅提升。
知识付费究竟为何从备受青睐的学习途径,沦为如今让人望而却步的“陷阱”?
付费网课的多重套路
大学生卢玲(化名)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学习PS 可以接单赚钱,加上考虑到为毕业后求职增加技能和市场经验,就开始关注PS 网课的消息。“很多机构会在大学生群聊里宣传,说是可以免费学习引导你去私聊他,私聊后就会了解你的基本情况,再叫你加入他们的课程群。”卢玲回忆,校园群里的宣传的确第一时间吸引住她,并且加入的课程群里确实有不少免费的课程资源,授课老师也会定期指导,经过她从各种渠道的考察发现机构也算比较正规,于是她慢慢放下戒备。
在上免费课程期间,会有专门的课程咨询老师扮演班主任的角色,经常在课下询问上课体验的反馈,其实这是在筛选有学习意向的潜在客户,对方看到卢玲每天准点上课并完成课后练习,就主动来介绍VIP 课程内容。这是常见的引流方式,私域运营的关键就在于扎根目标客群,培养长期的客源渠道。这里卢玲接触的机构就是通过发展兼职的大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加入的校园群中帮忙做宣传,吸引同学私聊来输送客源,这种套路其实很常见。
由于宣传时特意强调“ 免费学习”,吸引力还是比较可观,当然其中也有熟知套路的人,了解机构最终目的还是推销VIP 课程,很多人会蹭完免费课程就走。用免费试课来招揽客源其实无可厚非,正如小吃店摆出免费样品为顾客提供试吃,但问题出在了随后推销环节。
卢玲表示课程价位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和承受能力后,对方告诉她现在有限时优惠活动,名额有限很多人争抢,她可以替自己申请一个,交流中一直在催促卢玲赶紧做决定。“她直接跟我讲,那你可以开通花呗或者用京东白条,找一些先付后用的渠道,先支付享受课程,占住这个名额,后面再慢慢还款。”
在营造的极端时限里,经过对方几番催促,卢玲最终通过借贷支付了VIP 课程费用。但报完名后,对方不再关注自己的课程反馈,也不再有任何主动交谈,前后服务落差很大。在与其他学员交流的过程中,卢玲发现这些沟通话术都是模板套路,所谓的限时活动一直没有结束,承诺的介绍接单资源也变成遥遥无期的“大饼”。不过即使后面意识到这是对方的推销手段,卢玲也错失了反悔机会,由于无法保证维权的精力支出还担心被父母发现,如同很多踩过坑的人,卢玲最终选择闷声放弃,并铭记谨慎报课的教训。
动辄上千元的课程,对依靠父母给生活费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小的额外开支,诱导借贷促成订单的同时,也为许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打开了超前消费的潘多拉魔盒。更有部分不法机构,会要求学员与指定的非正规借贷平台签约,从而获得分利。宣传时夸大培训效果,以及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和天价违约金也屡见不鲜。
自媒体井喷后为知识付费创造的辉煌盛景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披着网课外衣的诈骗套路。除了社会阅历尚浅的年轻群体,对营销手段知之甚少的老年群体也是踩坑的重灾区。来自河南的梁女士(化名)在不久前发现70 岁的母亲花费2900 元报课,课程内容是讲房屋风水和名字运势,而在此前母亲还打电话问过她要不要交3900 元去学手指操来预防老年痴呆。老人的报名经历与卢玲如出一辙:“他们是把人拉到小群里单独授课,我妈妈说群里的人都是3900 元买的,她抢到的是最后一个名额才只花了2900 元。”最终梁女士耗时一周,通过在黑猫、消费保、12315 等多个平台投诉,才得到商家回复,并于几天后收到了退款。
“割韭菜”的烂尾生意
不同于网课机构深入目标客群的长期渗透式营销,KOL 的付费课程多数属于短平快的一锤子买卖,因为体量小,也不存在太多配套服务,通常会将课程资源打包挂靠在主页的产品链接中。他们的受众大多是奔着KOL 的人设光环而来,“世界500 强企业高管”的投资理财课、“名校计算机博士”的AI 课,还有各种“0 基础入门”“小白30 天逆袭”“掌握后月入过万”“创业成功的秘诀”“抓住下一个风口”等吸睛标签刺激着人们的探索欲和暴富梦,实则很多课程的质量一言难尽,大V 博主“割韭菜”爆雷导致被封号的事件也早已不算新鲜事。
不少人开始在频频翻车的案例中醒悟:“当一个赚钱门路连我都知道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已经到了割韭菜的阶段。”显而易见的套路足可见知识付费乱象百出的行业现状。知识付费本质上是信息付费,购买的是知识产品,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人们对课程质量的评价始终是见仁见智,导致该行业一度被人调侃为“相面算卦的行当”,能否卖课赚钱全靠贩卖焦虑加打造人设,也正因此,相应的行业监管在操作层面很难一一落实。
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购买价值,也就是“究竟值不值”的问题,因为答案过于主观,所以司法层面上也很难对不法行为做出统一判决。若承认部分课程价值可能会将商家行为界定为过度宣传,判为虚假广告罪;程度严重则会完全否认课程价值,认为商家只是借课程名义非法敛财,从而界定为交易型诈骗。
作为消费者,首先要注意辨别网课的正规性和机构的资质,很多机构会伪造通过率和授课教师履历来进行包装,该行为属于虚假宣传,涉嫌欺骗、误导消费者。还要留心推销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任何承诺“考试保过”的都不可信。若合同中出现“一经学习,概不退费”的话语很可能属于霸王条款,设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聊天中再三保证的条款并未在合同中同步写明的情况也需要引起警惕。如果不幸遭遇网课诈骗首先要注意证据留痕,保存好所有数据信息,包括合同文件、咨询过程的录音和聊天记录、卖课方的宣传资料等等,然后及时拨打12315 举报电话并提交证据。还可以上国家信访平台写清个人诉求,或咨询专业律师帮助起诉维权。
烂尾不仅是指网课的售后服务劣质,也是指整个行业的后继乏力。供给端的混乱由来已久,眼下人工智能风口正盛又为需求侧带来更为复杂的变化。前期的市场渗透在获利的同时也培养了消费者的行业视角,人们对课程质量和配套服务的要求水涨船高:实操性有限的起号经验下是无数人自媒体梦的破碎,理财课宣称的创造复利成为镜花水月,大V 频频塌房又让人们对流量堆砌的信源祛魅,加上AI 工具的出现和推广降低了科普性知识的接触门槛,消费者对课程的筛选会更加谨慎,聚焦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知识内容。这对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倒逼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以提供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