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巧妙渗透
  • 发布时间:2025-03-01 17:24

  李涛(贵州省威宁县小海镇狮山小学)

  摘要:教育理念的变化使学科教学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打造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条件,并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巧妙渗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依据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教师应该挖掘语文学科的内在教育功能和价值,注重思考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各项关键能力,精准落实教育目标。

  一、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 丰富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丰富学生的阅历、提升个人认知。依托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学生的学习情感得以丰富,有助于其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体会其心理活动走向,这能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提升文化修养。教师应该立足学生语文技能的掌握情况制订科学渗透方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反馈,调整并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其各个感官,帮助其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为其提供能力发展的空间。

  2. 培养审美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审美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是非观念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剖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其切实理解何为美,并将美的含义与精髓内化于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条件

  1. 革新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与测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全面且详细的评价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教学模式,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对其提出多样化的语文学习要求,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 创新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重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教学路径。教师要在认识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与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学科教学模式,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层次的体验,高效掌握课程内容,深刻感受文本意蕴,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保证自身课堂控制力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合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切实发挥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1. 优选文化素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带领学生了解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现行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加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文化输入的载体,整合相关传统文化素材,科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文化素材;其次,应该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素材,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特色,给予其丰富的文化学习体验;最后,应该设计文化理解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引用了《论语》和《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而且是文言文,虽然阅读和理解难度比较大,但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获得相应的启示,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借助拼音和批注,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并尝试理解课文中语句的含义,认识古人对“读书”这件事持何种态度、给出了哪些建议。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语句,尝试翻译课文,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进入拓展阅读环节,以“读书”为主题,搜集其他有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由此渗透传统文化。搜集的材料如陆九渊《读书》中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高适《答侯少府》中的“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中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拓展内容,谈一谈个人对读书的见解和观点,并阐述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认同“古人谈读书”的观点,还能够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内化于心,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目标。

  2. 构建培养体系,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是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也要通过语言运用训练活动,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进行系统性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语言活动。教师应该以阅读教学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供语言输入指导。结合语文学科的实用性特点,教师要开展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语言能力应用到实际表达当中,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讲述的道理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故事内容,剖析内涵哲理,在输入和输出语言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其圈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如“告诉您,我和别的顾客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急的顾客”“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我不做棉袄了!”“师傅,把我那夹袄的袖子剪去一截儿,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衬衫吧,我实在等不及了”“对不起,麻烦您再给我改成春装吧”等句。围绕这些语句,学生了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发生的故事,同时也获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随后,教师通过提问,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如“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裁缝的慢性子?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顾客的急性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否用你自己的话简单说说?”“通过阅读课文,你能说一说裁缝和顾客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吗?”借助这些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其抓住关键语句整理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复述整体故事内容,使学生在语言建构和语言表达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3. 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科思维品质

  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思维能力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重点要求之一。从思维角度出发,学生需要掌握联想、归纳、推理和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而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系统性地思考,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探究式活动为载体,通过科学引导鼓励其提出学习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充分锻炼其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合作探究成果展开辩论,培养其质疑探究精神,使其勇于批判、敢于创新,实现思维跃迁,提升思维品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其中多处细节内容需要学生分析和感悟,加深知识印象。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有哪些让你感到疑惑的语句?有哪些没有读懂的内容?”本环节重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够实施针对性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也有的学生提出:“‘我’发誓今后绝不再扮演老虎,为什么还会去动物园看老虎是怎么豁虎跳呢?”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激活。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轮流发表观点,并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活跃度。一小组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我”是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一点儿也记不起来”的情况,而决定不再扮演老虎后还去动物园观察老虎是如何做豁虎跳,也是因为“我”对自己失败的表演一直耿耿于怀,其内心仍旧希望自己可以扮演得更好。围绕这一结论,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各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和感悟更透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挖掘学科之美,激发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开展审美教育,使学生具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之美。教师要基于审美教育的内涵,注重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其审美表现力和创造热情。语文学科中的审美元素多种多样,或为语言文字之美,或为节奏韵律之美,或为情景意境之美。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审美元素,采取合适的展现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之美,并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尝试表现美和创造美。教师要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和表达活动,利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锻炼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闭环,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句介绍了荷兰牧场的特点,写出了宁静、悠闲的牧场风光。学生应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认识“真正的荷兰”。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搜集有关荷兰牧场的资料和图片,借由这些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智慧。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一张荷兰牧场的风景图,在图片中,学生能够看到成群的牛和骏马、雪白的羊群、碧绿的草原和清澈的河水,而远处还矗立着许多大风车,近处还种植着一大片色彩艳丽的花。至此,学生感受到了意境之美,教师可以提问:“作者笔下的荷兰牧场是否与图片中的一样美丽动人呢?”随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其中有关描写牧场的语句,如“牛犊还未长大,却有了端庄的仪态。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等,从这些语句当中,学生能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师再次为学生展示关于荷兰牧场的图片或视频,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描述荷兰牧场的风光,在欣赏荷兰之美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并通过语句表达锻炼其创造美的能力,落实审美创造素养培育要求。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巧妙渗透,是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要依据《标准》要求,创新学科教学方式,夯实学科教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针对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提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同时,教师要针对学情,明确科学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优化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式等措施,发挥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指导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贵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J]. 新教育,2023(34):62-63.

  [2] 杨宁.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第二课堂(D),2023(9):35.

  [3] 赵功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核心素养有效策略[J]. 新教育,2023(25):57-5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