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分析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古诗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1 17:27
贾毛景(河南省永城市条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古诗教学质量,文章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分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从联系现实生活、鼓励朗读古诗、开展自主合作、解读古诗意蕴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赏美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古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标准》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强调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实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重要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价值,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其中,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体现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弘扬上。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理解和认同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表达,实现有效沟通。学习语文不仅是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和评价,锻炼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高阶目标,其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更是对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的追求和表达,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创作,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提升审美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1. 联系现实生活,重视文化传承
重视文化传承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关键。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通过对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介绍唐代的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向学生讲述唐代边防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描写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戍边战士的孤寂心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体现了戍边战士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随后,教师可以提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和战士形象?”“你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精神?”“你认为古代战士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哪些体现?”等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学生可以描述诗中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壮丽景象,讨论戍边战士身穿金甲、在黄沙中战斗的形象。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战士的精神在今天的体现。教师可以提出“今天我们如何表现出保家卫国的精神?”“现代社会中有哪些职业需要具备这样的精神?”等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代战士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动手制作相关道具,扮演戍边战士,重现他们在边塞的生活和战斗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交流心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写一篇心得体会,表达其对古代战士精神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提供以下写作指导。(1) 主题明确。要求学生围绕“古代战士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这一主题展开写作,表达对英雄的敬仰。(2) 联系生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见所闻,谈论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这种精神,如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拼搏、敢于挑战等。(3) 情感真挚。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情感,通过描写具体事例和细节,展现其对古代战士精神的理解和敬仰。(4) 语言生动。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其情感和思想。这样,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鼓励朗读古诗,强化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还涉及表达、交流和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开展朗读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节奏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六月西湖的照片,使其身临其境地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描述的画面。随后,教师播放一段介绍西湖风光的视频,让学生获得视听体验,感受西湖的美丽与宁静。同时,教师可以描述“一个清晨,你站在净慈寺的门口,微风拂面,西湖的莲叶绿得像一片无边的碧海,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鲜艳娇红”这一画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化对该诗的感悟。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分步进行朗读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让全班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诗的节奏和韵律,准确把握字词的重音和停顿。在朗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时,可以在“六月中”后稍作停顿,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节奏变化。同时,教师在朗读时要以饱满的情感传递诗的意境。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可以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和传递的情感。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相互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平均4 ~ 5人一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分组朗读时,组内可以采用轮读的方式,每名学生朗读一两句,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在结束后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标准,如声音是否洪亮、语速是否适中、情感是否充沛等。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最后,结合诗句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教师可以提出“在朗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句诗时,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一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为什么作者会说‘风光不与四时同’呢?你觉得六月的西湖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理解诗句的内涵,如“六月荷花盛开,景色独特,别有一番风味”。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还能够培养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开展自主合作,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促进其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提高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整体感知,提出开放性问题:“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和情感?”通过提问,鼓励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并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 ~ 5人,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朗读者、记录者、总结者和发言者等,以确保每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讨论单,上面列出以下引导性问题:诗中的“淡墨痕”和“清气”分别指什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追求?这首诗和你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观点,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和意境。一名学生提出“淡墨痕”让他想到了水墨画中的淡雅之美,另一名学生认为“清气满乾坤”表现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交流,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作者用‘淡墨痕’而不是‘浓墨痕’来形容梅花?”“这首诗中是否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情怀?”等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其对诗句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模仿《墨梅》的风格写一首诗,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景物,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和追求的诗。通过创作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解读古诗意蕴,引导赏美悟情
赏美悟情是指引导学生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旨在培养其审美能力,丰富其情感体验。此过程包括对诗句表层含义的解读,以及对诗中思想内涵和情感脉络的挖掘,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表面含义,奠定深入解读古诗意蕴的基础。为此,教师可以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写了竹林外有几枝桃花开放,而初春江水回暖,鸭子最先感觉到这一变化,让学生了解春天来临时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则描写蒌蒿遍地,芦苇的嫩芽刚刚长出来,正是河豚逆流而上游回江河的季节。教师通过解释蒌蒿和芦芽的含义,以及河豚的习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随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诗句的深层意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鸭子会最先觉察到春天江水变暖?”“蒌蒿和芦芽在这首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河豚为什么选择在春天逆流而上游回江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春天自然界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蕴含的哲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通过对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幅春天的江边景色,画中有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苇和河豚,通过绘画活动,学生能够直观理解诗句中的意象。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古诗的意蕴,还能够在赏美悟情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产生情感共鸣,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联系现实生活、鼓励朗读古诗、开展自主合作、解读古诗意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其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通过朗读、合作学习和赏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和体验中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小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学园,2024,17(13):87-89.
[2] 朱周琳,屈廖健.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汉字文化,2024(7):142-144.
[3] 曹清菊.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新人教版教材为例[J]. 教师,2024(6):36-38.
[4] 赵艳芳.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 学苑教育,2023(32):85-87.
[5] 陈爱华.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重构[J]. 新教师,2023(10):33-35.
[6] 华春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古诗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小学语文,2024(9):48-51.
[7] 李小玉.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上半月),2024(8):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