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之南在京之都,總會有風來
- 来源:Or旅读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雲之南,京之都,雪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7 11:58
前一陣子,對岸網路流傳一則短片,細數由古至今更名失敗或成功的幾座城市,成功者如大庸改作張家界、中甸改作香格里拉;失敗者如金陵改作南京、蘭陵改作棗莊。使我憶起高三那年,同學聚在一處複習地理,其中一個問道:「你心目中最有意境的台灣/大陸/海外地名是哪個?」有人回答花蓮,而我回答苗栗;有人回答甘肅,而我回答雲南;有人回答雪梨,而我回答京都。
我是一個崇尚、膜拜、信仰文字的人(文字是種無與倫比的黑魔法,甚至哈利波特也抵禦不了)。雲南雲南,在雲之南。京都京都,在京之都。儘管是再初級也沒有的幾個中文單字,組合起來彷彿可以舒展出一幅畫卷,如聞其聲如見其容。尤有甚者,兩地後續發展,也像是受到先天「姓名」的左右和導引,逐漸長成了它們應有的樣子。
君不見療癒陸劇《去有風的地方》掀起熱播,很大一部份因為選址正確。女主角許紅豆北漂多年,仍舊沒房沒車沒對象,時間空間雙重催逼,使她一鼓作氣來到雲南從心開始。樂活的鎮、樂活的人,與不以盤根錯節的衝突營造張力的情節,間接帶動若干拍攝地點的旅遊旺度。片尾一句「烏雲會有時,總會有風來」,豈不是雲南之所以是雲南的原因?──生命每每有烏雲,只有雲南總在雲之南。
另一療癒日劇《舞伎家的料理人》細述花街屋形(舞伎宿舍)日常生活。她們離鄉背井、受訓工作,但她們同時也初戀失戀、結婚失婚,不免使人想起川端康成代表作品《古都》。諾貝爾文學獎肯定《古都》,很有可能不是故事出彩、視野宏觀,而是川端通過文學載體,最大限度保留京都式美學:花道之美、茶道之美、和服之美、親情之美。一如京都本身,通過硬體的城市與軟體的市民,最大限度保留「在京之都」的尊嚴與輝煌。
我們先以文字描摹形象,它們再以形象賦予意義,如此陷入循環迴圈,於是雲南比起從前更加雲南,京都也比起歷史更加京都。它倆不約而同成為現今理想旅居地點,旅居過程亦回過頭來重塑你我對於生命的想像。初春三月,藉由《旅讀》發現雲南/花見京都之餘,不妨想像烏雲過後,我們總在有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