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玮 杨 烁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交通强国建设不仅意味着交通设施的发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意味着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这也是世界各国在交通科技创新领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张垚,就是该领域的一颗新星,为我国的交通科技创新输入了新动力。
积极创新硕果丰
英国天文学家普罗克特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张垚为了实现梦想,拓宽国际视野,曾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博士联合培养。回国后,她又获得了东南大学博士学位。期间,她主要致力于沥青混合料服役性能评价、多尺度路面力学响应分析、就地热再生高端装备与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
一直以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热再生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其粗集料骨架及细观介质成分等内部结构组成的差异又反过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为了有效表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瞬时损伤演化并评估其断裂特性,张垚建立了基于细观尺度的动态测试、追踪与重构方法,原位监测微裂纹的实时扩展,探究了非均质再生沥青材料内部及界面的失效机制;构建了微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损伤演化方程,研究了不同失效机制下的损伤时变特性,标定损伤时变特征点,建立了细观失效机制与宏观性能之间的空间关系图谱,从细观层面调控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长期性能。
通过对离散化数字模拟技术、宏观开裂同步数字散斑技术及细观拉伸损伤原位探测技术的进一步探讨,张垚研究了无机纤维沥青混合料损伤断裂行为同步表征及强韧化机理,分析了纤维沥青混合料主骨架特征参数与纤维几何参数的适配性,揭示了宏观开裂裂缝尖端实时正交应变场变化规律,探测了微裂纹起裂及原位扩展路径,构建了无机纤维沥青混合料联合承载强韧化复合理论模型,探究了纤维沥青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实现了匹配实体工程需求的无机纤维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的优化组合方法。
在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同时,张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目前担任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科技副总,SCI 专刊Materials、Frontiers in Materials、Buildings 客座编辑等职。并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我国的公路交通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付诸实践责任重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不仅传播思想和智慧,更肩挑重要的社会责任。张垚亦不例外。科研创新之余,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成果的转化实施,使得部分研究成果得以在江苏、安徽等地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养护工程中应用,为沥青路面早期病害预防与养护提供了理论指导,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截至目前,张垚已经发表SCI 论文41 篇,其中ESI 高被引论文2 篇,总计引用次数1425,h-index 21,i10-index31,授权专利20 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作为一位硕士生导师,张垚深知培养科研新人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她总是将自己对科研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倾囊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给予学生极大的科研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能动性。基于此,她先后指导博/ 硕研究生10 余名,其中桑添翼、郭翔宇等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华为杯”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国赛二等奖、“华展物流杯”交通科技大赛国赛三等奖等荣誉,4 名学生在1 区SCI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唯有全身心地投入自己认准的事业,方可超然于喧嚣尘世,攀登科学研究的最高峰。年轻的张垚从科研到成果转化,始终奉献在她挚爱的岗位上,潜心研究,默默付出。她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谈及未来,她表示自己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迎风展翅,风雨兼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