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育良种 聚焦种业“振兴梦”

  文/袁 江

  我国在全球水产养殖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产量占比超过全球的六成,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水产品供给的80% 以上来自水产养殖,而水产养殖业正面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不足等育种难题。如何借助新一代技术手段加快品种选育进程,依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性状聚合育种、基因选择育种,以及微生物管理和微藻生物等新兴技术、模式的运用,为水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海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淡水水产种业相关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有:水生动物种质改良与新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水产质量安全及药物代谢组学等。谈及水产种业,张海琪介绍道,要真正实现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单纯依靠理念的宣传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具备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提高养殖生产效率。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在各种因素对促进养殖业发展的贡献率中,良种占40%,营养饲料和疫病防控各占20%,养殖管理占15%,其他占5%。由此可见,良种对养殖业生产贡献率居各因素之首,远远高于营养饲料、疫病防控等其他因素,是水产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物质基础和关键因素。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种子种苗的培育工作一直极为关注。2002 年张海琪刚参加工作时,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被赋予全省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的重任。张海琪得以亲历其境,担任种子种苗工程日常管理的负责人。在对全省水产苗种生产的现状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他提出并推行了全省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规划,并主导了中华鳖新品种的选育和罗氏沼虾种质的改良。自此,张海琪与水产种业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多年来,张海琪投身水产良种选育与推广工作,期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7 年2 月正式调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任党委书记、所长、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湖州市1112 人才”、“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受聘为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淡水水产种业领域首席专家、浙江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持之以恒引领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在探索未知的科研征途上,热爱与专注是相伴同行的不灭火焰。张海琪说,科研没有成功学,创新只能来自热爱,做科学研究不能把“出成果”当成目标,有热爱才有动力,并且是内在的驱动力。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多年来,张海琪带领团队紧跟国家、省发展需要,围绕淡水水产品稳产保供、拓展水产养殖空间、病害防控、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渔业力量。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 余项,目前正主持浙江省农业(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中华鳖优质、抗病新品种培育与示范”、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淡水虾类SPF 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绿色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中华鳖是浙江省第一大主导品种,产量曾占全国的4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 亿元;罗氏沼虾种业是浙江特色产业,育苗量约占全国的60%。作为浙江特色优势产业,种苗一直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良种选育。为此,张海琪带领团队收集和保存中华鳖、罗氏沼虾等水产经济动物不同地理群体,筛选鉴定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开展相关水产经济动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和示范推广。相关成果获2005 年和2007 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各1 次、2008—2010 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0 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更好地进行育种研究,张海琪和团队大力开发药残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技术、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检测技术,建立浙江省水产品药残数据库。相关检测时间缩短50% 以上,检测成本下降60% 以上,被广泛应用于省内各检测机构。同时,在浙江省率先建立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技术体系,制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省地方标准5 项,相关成果获2009 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三等奖、2019 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

  基于在科研工作中的坚持,张海琪带领团队先后开展南美白对虾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应用、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增值转化产业化利用研究与示范、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与推广。他们率先提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三池两坝”模式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渔业主推技术,被全国各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50 余万亩,有效促进了水产养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成果获2009 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1—2013 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主推高效水产养殖技术丛书获2019 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普及奖。

  在科研的道路上,张海琪深刻认识到:“优质苗种意味着高成活率,进而直接提升养殖户的收益。作为产业链源头,我们绝不能有任何差池。”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张海琪多年来一心扑在水产育种事业上,严格把控水产育苗的每一个细节和关键环节,确保品质始终如一。“不深入基层、不持续调研,就不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谈不上解决问题。”这是张海琪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张海琪和他的团队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践行“走出去”提供全套服务的要求,采用品种、技术、品牌“三合一”的推广模式,坚持“产- 学- 研”相结合,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创新人才培养 做强做大做优淡水水产种业

  张海琪,身为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淡水水产种业领域首席专家,他带领着69 位科技精英,其中74% 的人员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8 岁。这是一支充满科研激情与创新活力的团队。在张海琪的引领下,他们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积极贯彻人才科技新政策,营造了一个充满担当、创新、协作和共享精神的文化氛围。近3 年来,他们成绩斐然,引进了11 位博士,12 人晋升为高级职称,17 人获得荣誉人才称号,并入选“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

  多年来,张海琪在水产种业领域深耕细作,见证了行业发展的壮阔历程,也目睹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变革:硬件实验环境不断改善,科研团队持续壮大。他深知,人才是推动水产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他将始终秉持“种业强基、设施增地、模式增效、绿色低碳”的理念,以原有的育种、养殖、鱼病、资源与生态科学为基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动水产品品质提升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他倡导育、繁、养、加一体化,全力推动水产产业链的构建,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了巨大力量。

  工作时,张海琪努力、严谨,持之以恒,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之余,他风趣幽默,兴趣广泛,又富有冒险精神。生活中,他爱好广泛,比如跑步、游泳、羽毛球等,与枯燥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科研压力,张海琪说他喜欢用运动调整状态、放松身心。

  增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促进学科发展

  科学研究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多,无异于艰苦、漫长的马拉松。同时,科学研究的进展非常迅速,科研人员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心态和能力。“独木难成林”,张海琪深知科研并非一人的战斗,学术合作是推动科研进步的重要方式。为了让科技人员深入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最新成果、发展趋势,近几年他先后组织80 余名科技人员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所以及澳大利亚、匈牙利、泰国等国家考察交流,邀请60 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到挪威、匈牙利、泰国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196 名知名专家来所进行学术访问交流。

  张海琪作为科研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非常注重自身学术造诣的提升。2003 年,张海琪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实验室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学习交流,并参加了浙江省水产代表团赴德国参加“海洋经济”课程培训。2017 年,带领团队赴泰国亚洲理工学院、印度Ananda 集团就虾类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存、育苗技术、养殖模式开展学习交流。2019 年,应台湾渔会的邀请,率团先后与台湾海洋大学、台湾农业旅游发展协会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张海琪还先后在2021 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农业农村论坛中作《数字化改革撬动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报告,应邀参加“2023 长三角渔业科技论坛暨水产养殖大会”并作“罗氏沼虾育种创新与全产业链培育”特邀报告,在2023 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经验交流会中作典型发言。张海琪说:“科研不能只低头做,我们需要学术交流扩大研究视野,增加研究资源,提高研究效率。”

  科研只有长期积累、长久坚持,才能有所收获。谈到未来发展,张海琪说,“育人为本,科研先行”要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善于发现技术人员优势,发挥团队综合力量。要聚焦产学研用打造种业发展“加速器”,持续推进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转化。

  如今,张海琪依然奔波在水产育种、养殖一线上。他常说,干了多年水产育种,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培育的虾、蟹、鱼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为寻常百姓家增添“幸福的味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