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后的酷思考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热映,酷思考,哪吒
  • 发布时间:2025-03-07 21:27

  文/姜奇平

  春节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热映。截至2月13日,据网络平台数据,该片票房达到97.89亿,已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并进入世界影史票房前20。有评论对此进行“冷思考”,质问“我们还需要多少爽片?”我们则想进行一番酷(cool)思考,回答:我们确实需要爽片。冷思考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短期道理。我们想谈谈另一面,即长期道理。从社会经济角度讲,爽片突破票房,反映了中国开始进入创造“国民酷总值”的新阶段。

  “冷思考”认为,爽片的负面作用表现为精神世界被“爽片”压缩,社会意义被“幽默”消解,愤怒情绪被“鸡汤”融化,自我感知被“娱乐”吞噬。“冷思考”认为,面对现实世界,“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其实是“现实”。

  爽片确实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弱者与强者的清晰对立”“让人暂时摆脱现实的压迫和不如意”,但仅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有穿凿附会之嫌。《哪吒2》票房之巨,已是产业级现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产业的价值构成发生了变化。产业含金量中,有钱(现实)与快乐(爽)之比,显著向后者升级转移。这并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人们不满的时候会看爽片,满足的时候也会看爽片。这是冷思考无法解释的长期现象。

  国民酷总值(gross national cool,GNC)是国民幸福总值的另一种说法,由日本人首先提出。美国《外交政策季刊》评价GNC,“使日本处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Cool就是“爽”,是幸福的微观指标。20多年前,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北京对日本增长乏力“失去的10年”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即日本经济中活跃着一批让更多日本人感到愉快、感到Cool的企业,因此,宏观经济测量指标也应该从GDP向GNC转变。

  GDP与GNC分别代表的是有钱与快乐。针对的问题是“有钱但不快乐”(工业病)。这种现象普遍出现的条件是人均收入达到3000~5000美元或更高(近年提高到1万美元),或总收入中可自由支配收入占60%之上。不快乐的一般指标是自杀率与离婚率急速上升。1998年到2009年间,日本自杀率猛增,达到世界前列。通过从GDP到GNC的十年转变,自杀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失去的10年”是“失去钱以换取爽(快乐)”的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青木昌彦从产业上分析GNC变化时指出,仅仅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结构看,电子游戏软件等体验型文化产品的出口已经超过了长期在日本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汽车等行业。

  中国票房的爆发也不是偶然的。

  今天,中国正好来到了人均收入1万美元这个“有钱不快乐”的坎上。有钱不快乐的典型“现实”表现为内卷。内卷加剧,恰恰不能用加强这种“现实”来解,而需要用“爽”来中和。不能任自杀、离婚、不育等不爽类的行为愈演愈烈,而要把“爽”摆在比过去更靠前的位置,提高具有“爽”功能的产业(影视、娱乐、体育、休闲等)的供应量和产业比重。票房从侧面反映了对“爽”的有效需求量。要正视有钱不快乐背景下,爽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严重失衡的矛盾。不爽在短期需要用政策来解决,但长期必须通过产业来解决。

  这样,我们对于“为什么‘爽片剧情’总能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引发情绪共振”这样的问题,就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不仅能解释今年,而且能解释未来十年的长期基本变化。

  从《哪吒2》个例以及短期经济状态看,爽可能是通过不快乐情绪的释放表现出来的;但由人均收入引起的变化是长期的,爽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一旦经济复苏,爽也可能是通过快乐情绪的释放来表现。那时,精神世界会被“爽片”扩展,社会意义被“幽默”发挥,快乐情绪被“鸡汤”抒发,自我感知被“娱乐”加强。

  总之,看这个问题要看更为基本面上的本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