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辉:我要向世界讲述的,是二胡中的真善美
- 来源:上海采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理念,世界,二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20:21
皓 莨
作为世界知名的二胡演奏家,马晓辉对她手中这件乐器的热爱从未冷却。从6岁学琴,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本科九年深耕,再到凭《卧虎藏龙》的首演走向世界,马晓辉在打磨技艺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绎理念……
马晓辉出生在河北唐山铁道学院校园内,父母均为该校的理工科教授,但都是文艺青年,非常热爱文学艺术,这样的家庭氛围无疑为她日后的艺术人生埋下伏笔。6岁时,她随父母搬迁到四川峨眉山脚下,也就是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但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她从小就偷偷玩家里的乐器:小提琴、手风琴与二胡等。马晓辉就读于西南交大的子弟小学,从小多才多艺。11岁时,她爱上了二胡,励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二胡演奏家。13岁的她独自坐5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走向了二胡艺术的专业之路。但在四川成都招生之时,时任招生负责人的何占豪发现她的二胡专业演奏水平是第一名,但视唱练耳的成绩却在录取线之下。惜才的何占豪力排众议,向院领导申请以试读的方式将她从落选名单中挑出来。马晓辉也没有辜负何占豪的期望,试读的第一学期视唱练耳便考了全班第一名,于是她得偿所愿地留在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正式就读。
在校期间的马晓辉除了钻研专业,热情外向的她还勇于尝试新事物,是班级里的班长和上音附中的播音员。到了大学,她不仅是学校新年音乐会的主持人,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播音员,因为公众场合不爱说话,矜持的她还被大家称作“冷美人”。然而,当同学们得知她的专业是二胡时都很不理解,“甚至有些看不上,觉得‘冷美人’怎么可以去拉街头卖艺的二胡?”用现在的话说,在那时人们的眼里,西洋乐器比民乐高端,而二胡则在民乐的鄙视链末端。但马晓辉并没有被外界的眼光“PUA”,在为二胡鸣不平的同时,18岁的她暗下决心,“我要让二胡这件乐器因为我而变得美丽、高贵、浪漫、阳光、潮流而洋气,受到世人的喜爱和尊重!”而她之后的演艺生涯也证明,对于这个理想,她是虔诚和认真的。
在合奏中诠释二胡之真
1996年,彼时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投入演奏着的马晓辉着实光彩夺目,而改编自河南豫剧唱腔的《河南小曲》, 因其诙谐逗趣的曲调风格,吸引了来自德国的钢琴家提姆·欧文斯(T imOvens)的注意。音乐会结束后,欧文斯到后台找到马晓辉,盛赞她的二胡音乐不是常人手中的悲苦,而是充满着明媚与阳光的气质,宛如东方天使的歌唱。“他说他很羡慕我,仅凭手中的两根琴弦就可以有这般动人的‘歌唱’,在左手的揉弦与右手的弓法变化中,二胡仿佛拥有无限的天地。我心想你的钢琴有几百根琴弦,怎么还羡慕我的两根弦。”于是在欧文斯的邀请下,二人便决定录制几首作品进行一次中西方音乐的对话。
其实钢琴与二胡的合作早已有之,但常常钢琴只是处于伴奏的从属地位。于是二人决定一定要使两件乐器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并要真正的在音乐中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如是理念的引导下,二人在二胡演奏家周维创作的《葡萄熟了》的新疆音调中,找到了同属于欧亚的音乐基因。但在另一首作品《听松》的排演上二人则犯了难,阿炳(华彦钧先生)在创作时以大量的虚实相间的留白和戏曲式紧打慢唱的节拍,赋予这部作品充沛的中国式的演奏意蕴。在马晓辉看来,由即兴与体悟造就的这种意蕴,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特色与中国文人精神的最好写照,但在欧文斯看来,这种不严格的时值处理是有悖于西方的音乐模式的。“于是我俩花了9天的时间不眠不休地排演这部作品,从演奏到录制再到拍MV……结束后都说我憔悴了一点,但就当顺便减肥了,反正MV最终呈现的效果我还挺上镜的。”
合作顺利结束后,马晓辉问欧文斯为何想到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原来在他看来,自己的演奏已经进入了瓶颈,而他想借此让自己的琴键像马晓辉手中的二胡一样“闪过几丝彩虹的色彩及旋律”。通过这次合奏,欧文斯很好地体悟了中国文化与江南风格,“他如今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钢琴系做系主任,我相信我们数十年来的这类密切合作,也对他的事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而对我而言,也正是经由这段合作,才为我让二胡与世界对话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二胡与钢琴“ 对话”形式的合作,马晓辉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二胡走向世界的信念,不仅以自己的演奏向外推介阿炳、刘天华等人的中国经典作品,更以这种中西“对话”的方式重新向西方听众诠释巴赫、巴托克、柴可夫斯基等人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她的足迹也愈发扩大,从1998年开始第一次应邀作为二胡独奏家和国家交响乐团欧洲巡演,到之后与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合作、问津国际一流的艺术节,与慕尼黑一流经济公司签约等一系列大型艺术精彩演绎事件,二胡的声音在她的手中真正成为一张充满说服力的音乐名片。
“ 所以对我而言二胡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座桥梁,也是我的音乐名片,后来更成为我能够环游世界的机票。它让我交到许多朋友,走向音乐会与艺术节,走向幼儿园与养老院,我的足迹也成为我丈量二胡传播距离的真实记录。”在她看来,经由丝绸之路与胡俗融合形成的二胡,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里已孕育了自己的乐器精神:它的双弦象征天与地、理性与感性、东方与西方、阴与阳、虚与实,乃至你与我。而接近人声的音色又积淀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春夏秋冬与诗情画意。显然,中国文化涵养了二胡,而更重要的是,二胡也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中国文化的角色。
以弦声之美连接世界
在马晓辉看来,辗转于世界各地舞台的自己常常像一个背着二胡的吉普赛女郎,她坚信,只要听到她的琴声,大家一定会喜欢上二胡。但要让异域文化的听众都接受二胡音乐绝非易事,所以她的诀窍便是以当地观众熟悉的本土音调为切口,好让前来聆听的观众更容易被唤起自己的音乐记忆。例如在美国演出时,她选择被誉为“爵士乐之父”的艾灵顿公爵(D u k eEllington)创作的《久经世故的女郎(Sophisticated lady)》,成功唤起在座社会名流经久不息的掌声。
世界演出的游历使马晓辉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宛如鸿沟,如何进一步打破因不同审美偏好与交流障碍制造的隔阂,成了马晓辉心中的纠结点。但在真诚的演奏姿态与真诚的掌声中,她找到了最为合适的切入点——真善美。在她看来,尽管国别不同,但大家对美的向往,对音乐的推崇,对被善待的渴望,使得异国他乡之人有了成为亲人的可能。无论是演出还是在国外大师班授课,马晓辉总是竭尽所有的能量,以诚挚的音乐演绎,唤起听众对二胡演奏的兴趣与向往。
于是随着琴声越走越远,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也开始加入到二胡的学习中。在他们看来,马晓辉手中的二胡并非是一件简约粗朴的乐器,而是酷炫、华丽,充满着各种微妙的音乐律动。而马晓辉也总是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细致地纠正“洋学生”的左手按弦,甚至教他们如何识别中国特有的简谱。在世界各地为数不多的二胡教学和频繁的大师班讲座里,许多学生逐渐掌握了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甚至有学生还拿着二胡来中国巡演。而更多的学生,在走进二胡音乐的过程里,也走进和读懂了中国文化。
谈起自己的演出与创作经历,马晓辉总是会提到文人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她的影响。作为近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刘天华毕生致力于以二胡这件普罗大众的乐器实现“救中国”的目的,也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于是他从小提琴身上学习技法与经验,通过改革二胡形制与演奏技法、创作二胡练习曲与十首器乐曲,使得二胡这件乐器得以摆脱从前作为戏曲、民歌、舞蹈伴奏的从属地位,逐步走向专业院校,走向独奏地位。“刘天华先生创作中的文人情怀与对二胡情有独钟式的推崇,深深影响了我。”
于是为效仿刘天华在创、演、教方面对二胡音乐的贡献,马晓辉自己也尝试学习创作作品,并在二胡的演奏中,融入古典诗词的朗诵,使二胡演奏成为琴诗一体的形式,充满文人浪漫的气质。她还学习作曲,学习打击乐、古琴、箫,甚至美声,尝试将多元的艺术元素融入到二胡的演绎中,逐渐建构了“新乐潮”这一二胡新型演绎形态。因而在2024年年末举办的《斑斓琴韵》国风“新乐潮”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会上,虽大多数都是马晓辉原创与首演的作品,但以刘天华的《月夜》作为整场演出的开端,既是致敬大师,亦是宣告自己的身体力行。
故土与家庭是马晓辉得以走向世界的另一原因。“在我看来,上海是我二胡圆梦的地方,中国文化是我文化底蕴的根脉,校园文化经历赋予我对于学习的尊崇,家庭则是我最初种下梦想的地方,而多元文化与海派文化给了我海纳百川创作的勇气和激情豁达,可以说以上这几种关键元素,造就了今天的我。”在她小时候,父母常常以字画进行艺术启蒙,此外,父亲喜欢拉琴,母亲喜欢文艺,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马晓辉逐渐坚定了自己对二胡的人生追求。“我的成长环境让我坚信,哪怕是一片黑暗,自己也要成为一个萤火虫,好让黑暗里面大家都能看到光。而在拥抱二胡的过程中,它的两根琴弦连接了我,也连接着世界,连接着天地,更连接着我和世界观众的心弦。”
用弓弦的善意去融化心结
在从艺的过程中,马晓辉也始终坚持参加公益演出、赈灾义演等活动,更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马晓辉文化艺术专项基金”的发起人。2023年妇女节前夕,应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之邀,上海宋庆龄马晓辉文化艺术专项基金承办,她与其他三位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策划、组织了一场沪上菁英女性的圆桌对话。在这场圆桌论坛上,马晓辉围绕自己从艺以来对生活、哲学、心灵的体悟展开探讨,决心以创新的视野、公益的模式、跨界的形式,以“一把二胡做公益,一把二胡行天下”来开启女性公益之旅。是日,“马晓辉文化艺术专项基金”正式成立,重点资助“一把二胡行天下”公益项目,支持青少年、女性艺术家开展文艺创作、学术交流,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支持乡村振兴、艺术疗愈等新领域的拓展。在基金会的资助下,马晓辉先后在九棵树艺术中心、锦江小礼堂等举办了专场跨界公益演出,提出了“新乐潮、新文旅、新美育、新生活”的新理念,倡导:“体验美、创造美、成为美”的公益美育理念,并开拓了“医艺结合”的公益新项目!
而在演出之余,马晓辉也常常会走进社区、学校、养老院甚至幼儿园,在她看来,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应当与时俱进,于是她肩负起音乐美育事业,先后在徐家汇书院、女子中学以及各高校开设大师美育讲座与讲坛。二胡这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在她的手中正不断地走向人群与人心。在她看来,“与美同行,芬芳心灵”正是通过二胡的美感浸润人心,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审美愉悦。
“ 在音乐与心理的对话方面,我践行了15年,我也和中西方的心理学家有着密切的合作与探索。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与美同行、芬芳心灵,其实我们的生命也是需要不断沉淀和疗愈的,我们自己也要成为一个正能量的发光体。”在一场场“医艺结合”的公益活动中,马晓辉看到了当代人的各种精神困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很多压力,有人在公司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即使她很爱上海,也不得不失望的离开;也有人因投资失误经济出现危机,狼狈不堪,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有的上班族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影响睡眠,很多学生们也多少有着忧郁的倾向……面对这些现象,我想要做的就是再次唤起他们对生命之美好的认识与热爱,发扬永不言弃面向阳光的精神与拥抱当下过好每一天的积极心态!”
的确,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许多人都会出现心情的低落与沮丧。“我们常常开玩笑说‘600号’,但我希望通过我的音乐疗愈的分享和沙龙雅集,能够在大家不得以去医院用药之前,可以纾解大家的心理压力,用充满爱与多彩的音乐来疏解心结。确实我们的每个阶段,不同性质工作的人群都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压力,但我相信二胡的细腻、恬静、斑斓与灵性美好的旋律和温暖的音色,能够为大家减轻一些心头的负担。”
对于这些原创的公益活动,马晓辉笑道:“自从专项基金会成立以来,我好像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忙着筹办各种原创的公益活动与项目。”在她的感染下,不仅好友们自愿为她主持公益活动,粉丝也自发参与到义工、志愿者的公益行业行动中。“他们都说,这样的公益音乐会总是新鲜的、充满爱的、有温度的,所以我们自愿团结在这些公益事业中。”
真善美是她迈向世界的名片
伴随长久以来的艺术沉淀,马晓辉逐渐走出二胡的一方天地,在世界的多元舞台上担负起更多的身份和责任。1999年,她成为上海申博文化大使,去非洲等国为上海申办世博会宣传;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成功主持与演奏17场音乐会;2007年,她作为“特奥会”爱心大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介绍中国乐器与海派的江南丝竹重奏,成功领衔主持与演奏;2010年作为上海“申博文化大使”和“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她穿梭在各大世博馆之间进行跨界文化盛事的交流,参加世博会的重大演出与闭幕式的演出。2020年她又担任“全球世博文化大使”;2022年获得“联合国和平艺术家”等荣誉……从发扬二胡文化,到锐意创新,再到公益性的艺术实践,似乎对马晓辉而言,总想以手中的二胡不断开疆扩土,好在世界的舞台上以中国的音乐之声实现“兼济天下”般的文人理想。
谈到参与申博,她想起随行过程中同非洲政要沟通的一个小故事:对于举办一场国际性的活动来说,必然需要其他友邦的支持,但彼此相异的文化背景常常会让沟通的双方面临许多误解与隔阂,甚至一度还会陷入很尴尬的僵持局面。而正是在这场僵局的午饭后,马晓辉提出拉一曲《茉莉花》送给世博局的官员,令人惊异的是,正是这段演出使得会场的气氛逐渐热络起来,因隔阂而来的紧张氛围,被音乐融化。马晓辉说:“音乐的力量常常胜过语言。”在她的眼里,当异国的政要谈论政治时,彼此间难免要下意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唯有音乐,能让彼此放下防备。这种观点,其实正合千百年前《荀子·乐论》中“乐合同,礼别异”一句的本义。
在申博期间,她通过各种演出、讲学为上海世博会宣传。在世博会召开期间,又先后在挪威馆、日本馆、瑞典馆、爱尔兰馆等世博场馆,同世界各国知名音乐团队及音乐家合作演出。有趣的是,正是在世博期间,她与海派书画大家陈家泠合作“音画传奇”,从此以站立演奏的形式,来体现画家为她设计的手绘服饰之神韵。事实上,她这一举措,正是当代音乐表演理论中“身体美学”的直接体现。
忙完世博会,马晓辉又赶赴丝绸之路,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同中东艺术家们合作,参加“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的巡回演出。在一次次丝路行走和演出中,她手中的胡琴与她中式旗袍、海派创意风格的穿着,在许多国外观众心头留下了一抹独特的倩影,她也逐渐被誉为“中国的丝路公主”。
这种传播并非是单向度的,在马晓辉以真善美贯彻其演绎生涯的过程中,她的音乐也环抱着真善美闯入了海外华人的心头。“我在海外演绎时也常常和华侨打交道,‘四海同春’的慰侨演出我也经常参加。早期我的音乐会中只能看到一两个华人的身影,但特别是世博会后,我感到华人的地位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参加我的音乐会,许多海外活动也出现了华人们的身影。在这些演出时,当地的华人都会以我们为荣,而我们其实也以他们为荣。”
在这些世界巡演的过程中,她常常会在各地举办沙龙雅集,请来不同国籍、肤色的朋友共聚一堂,请他们品尝中国菜肴、普洱茶等,以“美食美乐”的沉浸模式,促进大家共鸣和交流……这些伴随她的中国旗袍一道,在她足迹踏过的每一寸土地上,立体呈现着来自东方的文化底蕴以及东方美学。
2023年,马晓辉再次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并在四楼代表宴会厅举办“美、爱与和平”的二胡专场音乐会。2007年,她曾作为特奥会爱心大使在联合国大厅演奏,此后2008年、2019年又先后走入这里。如今,她以“美、爱与和平”为主题,再次在此奏响中国之声,既是自我对和平的讴歌,更是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呼唤和平的中国声音。演出结束后,她受到纽约市政府的特别表彰,同时也受到各国政要的高度赞赏。“她的二胡琴声诉说着我们都能听懂的故事,两根琴弦呈现了文字难以描述的画面,”法国常驻联合国记者赛利亚·德·拉瓦雷恩说,“音乐能够疗愈世界,它是化解分歧和误解、增进友谊最好的媒介之一。”
从四川,到上海,到世界,再回到中国……从小我对真善美的求索,到对全人类真善美的感知,马晓辉和她的二胡走出了民乐的壁垒。这声音不止是艺术,而是文化,更是出于东方、拥向世界的大同之声。在马晓辉心中,真善美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词汇,而是具象的、经由自己的步伐所丈量的生命长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