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今天我们怎样过出年味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中国,春节,申遗
  • 发布时间:2025-03-14 20:26

  陈勤建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春节不只是中国人的中国年,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春节进入人类非遗名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都该感到自豪和高兴的事情。因为春节在我们国家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可能各个阶段的称呼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农历年开始的重要时间段。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春节的申遗成功体现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独特的春节文化的认同。

  传统节日保护是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潮流。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正如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界来说是必需的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也是必需的。”而对我们来说,申遗成功也是确立我们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身份、文化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年节和其他节日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文化力量,始终支撑着我国民众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这显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蕴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和特有的精神文化标记,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万年活态文明史。

  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们对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节庆越来越重视,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引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潜在感情也爆发出来了,传统文化对民众的精神感召力增强了。我们更重视非遗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出当代文化内涵。这才造成了现在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何为“年”,何为“春节”

  民间相传“年”是一只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的独角恶兽,每到寒冬腊月末就到附近的村庄里去寻找食物,甚至伤害村民,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后来人们发现,它会被人们扔到火堆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但是“年”并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夜里都不睡觉,守着火烧的竹节驱除这只怪兽,“除夕”由此而来。

  在不同的时期,“年”的称谓有所不同,唐虞时称“载”,夏时称“岁”,殷时称“祀”,至周始称为“ 年” 。现在的“年”是从周时才开始的。

  “年”字的甲骨文、金文作谷穗成熟下垂之象形,“年”字的象形字,是一个背负成熟谷穗,即“年成”为主要表义。这是文字发生学给汉字“年”所下的准确定义。至于“载”是取万物终而复始,“岁”是取岁星年行一次的意思,“祀”是指四时祭祀完结。

  “春节”这一说法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不过,当时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为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过年日子大致主要与农事季节有关,传统年节的形成与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相适应。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对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人体生命的节律交织进行文化延展,因此形成的传统年节则成为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春节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也应看到,传播到其他国家后,它发生了本土化的变迁,说明我们的节日他们也喜欢。春节翻译成Chinese New Year或者直译为Spring Festival,可以突出它的文化属性,但我认为不用特别去争论,本义上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春节的翻译,与之争论得多了反而掉份儿。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已经说明了中国春节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我们把自己的东西阐述清楚,说明白就行了。

  “过年”的日子怎么定

  今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春节自农历除夕起放假调休8天,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调整,也说明春节是最有代表性的年节。

  事实上,我国传统的过年日子大致主要与农事季节有关,这一时间节律的模式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传统年节的形成与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相适应。我国地处北半球温带区域,受季节风候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季节分野。远古先民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和植物生长“一岁一枯荣”的特点,有了对岁、年的感悟和春播秋收两大节令的认知,其生产生活大致随大自然春秋季节风候节律而动。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对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人体生命的节律交织进行文化延展,因此形成的传统年节则成为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农历春节的天数最早的文化原型就是诗经《豳风·七月》所透视出夏时“十月太阳历”过年的日子。《豳风·七月》出自《诗经·国风·豳风》,被认为是劳动人民创作,描写一年中农桑稼穑之事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三四千年以前的农业社会年中行事、节令时序、过年日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豳风·七月》透露出三四千年前的历法:夏时“十月太阳历”计时的历法及其与四天“年假”之间的关系。《豳风·七月》第一章中“何以卒岁”,第五章中“曰为改岁”,将年称“岁”,过年为“改岁”。称年为“岁”者,正是夏历的表述。

  有研究认为, “ 十月太阳历”的时间观,以过年来说,“年”是对过年几天日子的总称,是“十月太阳年历”中“十之余”(即十个月共360天)以外的日子。民间表示一年的天数时序,口头禅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还剩下五天,为年之余,刚好作过年的日子用。从农耕社会来看,放假不放假各个朝代或者与政府不同阶段制定的政策有些差异,但对农民的影响都不大,农事一年忙到头,到过年了,农民自己就停了。当代的过年日子,除了传统外,还与经济考量、社会时序的建构相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年节(元旦加春节)假日天数一直是四天,改动不大。

  放假多少实际上和一个国家社会所承受的经济能力有关系。所以对于节日放假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尊重传统,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程度。2025年公众假日增加,说明了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发展,也说明对文化的认知各方面进一步提高。

  如何增加“年”的味道

  现在不少人,特别是身处大城市的人,感到年的味道变淡了。这是因为固有的年节精神旨趣的缺失。现在有了酒店的“全家宴”套餐,却没有了除夕自家做年夜饭家人团聚、热气腾腾、忙忙碌碌的氛围;有了互联网拜年,却没有了面对面迎送揖拜、杯觞交酬时的亲切和温馨。

  先民过年时都会行傩除旧迎新消灾感恩。数千年来,传统年节迎新除旧的民俗活动,传承中创新越来越多,当代各地年节中的花车、行街、巡会等多种娱乐形态,是古傩的现代变迁,而这些民众节令祭祀仪式活动往往蕴含着特有的人生哲理。

  清代吴中人士顾禄撰写的《清嘉录》记载,从腊月初跳灶王、跳钟馗、腊八粥、年糕、冷肉、送历本、叫火烛始,到叛花、节帐、小年夜大年夜,从十二月月朔起至除夕夜,共四十六项活动。正月元日起又有:行春、打春、拜春、拜牌…… 走三桥、放烟火、闹元宵、打灯谜、三官素、接坑三姑娘、百草灵、验水表、灯节,至正月十五止共四十一项。时间前后一个半月,节俗的项目有八十七项,平均每天近两项。其间充满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与智慧。

  腊八粥是腊八节气的主食。腊八粥的背后,体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天地的敬畏之心。腊,也为蜡。《礼记》云:“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许慎《说文》曰:“腊,冬至后壬戌腊祭百神”。先祖认为,因天地的厚赐,人类才能收获五谷杂粮。后来逐渐固定在每年腊月——十二月初八——腊八,都需要以用当年收获的八种谷物杂粮,熬一碗腊八粥,来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激。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心理,由此在腊八粥里得到传承。

  祭祖是中国许多地方过年的一大仪式。敬畏、纪念先祖的传统,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是维系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脉。“年味”的维系,需要通过“仪式”,“仪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指向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祭祖仪式体现的就是人们对祖先的敬畏感、神圣感。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屠苏酒从晋朝产生,以前有人住在草庵,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樽中,全家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喝屠苏酒的方式,表现了中华独特的美德。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苏辙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就是指这种风俗。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小孩过年增岁,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传统年节活动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识之一。在各类过年仪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寻觅一份民族群体归属感,表达我们师法自然、敬畏天地的道德与民族文化。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年节和其他节日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文化力量,始终支撑着我国民众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这显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蕴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和特有的精神文化标记,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万年活态文明史。

  我觉得,要想年过得红火,我们要更好地认识传统,调整心态,在“过年”的“过”字上增加仪式感。“年味”的维系,需要通过“仪式”,“仪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指向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比如在过年前夕可以去做一些打扫卫生、防疫除疫、饮屠苏酒、置办年花、装饰门松等除旧迎新的习俗活动。

  过年时,自己动手准备做一些有特色讲究的吃食,是年节非常重要的仪式过程。合家欢聚吃年夜饭的目的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吃,其制作、分享、收获的每一个步骤是心灵上的文化体验。这种过程的“仪式感”,就是“年味”。

  (文章部分内容由忻颖采访整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