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映沧桑:历史、现实与愿景的三峡
- 来源:中国摄影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现实,愿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8 19:25
在摄影介入三峡以前,三峡两岸的物景人事与情感思绪概由前人以文绘典章及语言音律等形式记载传承下来。伴随着清末开埠,自1872年经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等在峡江游历时同步开展拍摄肇始,诗意中的长江三峡始被转换为可视的图像永久地储藏下来。
2024年9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百年三峡——宜昌市三峡美术馆馆藏摄影精品展”在三峡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宜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三峡美术馆主办,由长期聚焦于长江三峡摄影的创作者与研究者陈文担任展览策划。
作为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百年三峡”展汇集海内外摄影作者100余名,精选150余幅富有历史文献信息或视觉表现与感染力的摄影作品,系国内首个进行学术梳理以及与馆藏相结合的三峡主题摄影展。本次展览主要以三峡美术馆馆藏的三峡题材摄影作品为主体呈现和研究对象,以致敬时代精神、证成长江文化、谱写建设史诗,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旨归。展览分为 “峡江旧影”“山河新貌”“国家风景”“时代江山”四大板块,作品跨越了152年的时光长河,展示了自晚清以来直至当代关于长江三峡自然山川、城乡风俗、百姓民生、经济脉动等重要节点性的影像叙述。
本次展品当中,既有三峡美术馆五年来斥资系统收藏自清末开始的三峡历史影像,也钩沉挖掘出在新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留名及多届全国影展、国际影展中的获奖与入选作品。从时间顺序上,本次展览从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的首批三峡影像,到美国著名摄影家德米特里•凯塞尔的纪实作品,再到中国老一辈摄影家薛子江、沈延太、茹遂初、张祖道等及当代摄影师安哥、陈锦、郑云峰、杨越峦、于文国、周国强、王景春等人在本次影展中都有呈现;从地域上划分,一批常年深耕三峡题材的宜昌本土资深摄影家如高石汉、方本良、徐达、佘代科、李亚隆等的作品也为观众呈现了立足本土的创作风貌。
印象深刻的是本次展览中出现的1892年创办的上海耀华照相馆拍摄的14张早期三峡影像。这些蛋白照片既是对1890年代三峡沿岸的记录,又体现出画意摄影的某些早期形式特征。日本摄影师岛崎役治、樱井幸三等拍摄于1920年代末期,并发表于《亚东印画辑》的10余张原版银盐纸基的三峡影像,记录了当时长江沿岸及其沿线重要通商口岸的风景民俗。对1949年以前的影像收藏,尤其是早期摄影家个体的拍摄,多是通过拍卖和收藏渠道进行系统性搜集。1949年之后的三峡影像,从国家和历史的角度去关注,并分门别类地去征集与归纳整理。1957年,时任新华社记者的薛子江在夔门拍摄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本是一张带有风光摄影内涵的纪实摄影作品,因为其中对逆光、薄雾的精妙处理,成为一张风光摄影的经典作品;张祖道先生1956年在瞿塘峡拍摄的《滟滪堆》,作为珍贵的三峡历史资料,如今已不可再现,无论是构图、用光,还是题目,都是平实而记录性完备的。从两张照片的对比及日后的解读,可以看到纪实摄影与风光摄影在那个年代不同的走向与交集,以及在个人创作者身上的体现。展览的陈列对发现并体会近现代中国摄影史发展的一些具体脉络与细节,提供了直观的感受。
近年来,从国家级的博物馆,到各省级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很多私营美术馆,都开始重视历史影像的原版收藏。作为一个地方级公益性质的民营美术馆,三峡美术馆立足本土,不局限于企业行为,以三峡为特色的整体收藏概念,兼顾主题性与地域性,历时五年多,从摄影介入三峡领域始,一直拓展到当下,将三峡影像放在一个以时间作为维度的脉络当中进行适当梳理和呈现,最终形成了本次“百年三峡”摄影展的整体样貌。据策展人介绍,展览的大部分历史影像,是通过国内的拍卖和画廊的收藏渠道获得,近现代部分则是通过对关注三峡的省内外摄影师作品的考察与筛选,充分权衡当下摄影师对三峡的介入和思考。
三峡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和当下的存在,如何通过影像把它提升到对中国一个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解读可能性?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专家参加了随后举行的“百年三峡——宜昌市三峡美术馆馆藏摄影精品展”学术研讨会,也为本次展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讨论三峡影像的学术背景空间。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课题,在摄影业界里面也已经形成现象级的三峡摄影氛围,同时也有数位宜昌本地的三峡影像研究者提供了相关的研究统计与数字。特别是关于早期三峡影像,他们根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和文献,确定汤姆逊是三峡摄影第一人。
1949年前拍摄三峡的照片在8000到1万张,其中日本人所拍摄的估计在1800多张,后来的外国教会、传教士,民国时期相关机构、本地宜昌的照相行业等等,大概有几千张。本次是从几百张三峡早期原作照片中筛选出80余张展出,其中有些照片(尤其是1949年之前)的作者、地名、名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落实。
关于收藏,专家建议除了影像样本、照片的收藏,或者单件作品的收藏入手外,还可以更多关注三峡的成系列成系统的艺术家收藏,也可以做收藏家的个案研究。另外,可以通过节点作品的收藏,促进对整个馆藏系统性的提升,这种节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关注三峡本身的重要历史节点,二是摄影史上重要节点的三峡相关影像。
百多年来,长江三峡因为水利建设,因为各种保护,已经或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峡是什么,我们对它的理解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升级。对于老一辈的摄影家,专家提议美术馆层面可以实施一个抢救计划,结合视频或者口述史的记录工作,通过影像还原并见证这一段三峡地域的历史,有利于摄影更好发挥社会功能。
三峡本身的形象,作为一个民族符号,尤其是当前作为国家建构的符号之一,曾被历史学家作为论述两千多年中国历史转型的比喻,形成著名的“历史三峡论”。在如今的三峡影像的叙事体系和架构上,未来在整体收藏以及影像背后的解读上还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可能,不断充实收藏的厚度和体量,让世界和公众更深层次地认知这些影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