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需加大資源投放力度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資源,力度,文化
  • 发布时间:2025-03-28 19:51

  您認為特區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支持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談到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歷屆特區政府都作了不少的努力,成績有目共睹,但細看社會需求,仍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是將文化視為民生,惠及所有居民。文化是眾人之事,要達至“文化澳門”的願景,單靠文化界努力是不足夠的,需要全民投入。一個指標就是有更多居民參與文化活動,這又為實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條件。

  試舉一例,內地自從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加大教育推廣力度,觀眾數量大幅上升,在疫後,博物館甚至成為拉動旅遊的元素。反觀澳門,這方面差強人意,居民參與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層家庭,往往與文化活動最疏離。問題的本質在於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應是民生的一環,如果文化也像醫療、教育一樣被需要,澳門的文化面貌會煥然一新。或許“文化走進社區”這類活動能成為突破口,讓更多居民感受到文化的感召與魅力。

  二是培養文化消費習慣,拓寬市場。特區政府為支持居民終身學習,自2011 年開始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在2023 年至2026 年度向每位年滿15 歲的澳門居民注入六千元。該計劃沿用至今,使用範圍是否可以適當調整?學做蛋糕、插花、考取駕照是進修,看一場話劇、音樂會,買本好書,算不算進修?若進修計劃能放寬使用範圍,允許用這筆錢購買藝文門票、書籍,支付工作坊費用,或者讓居民自付小部分、政府補貼大部分,既能培養文化消費習慣,又能支持本地創作。

  假設一家人看表演,進修計劃抵掉七成費用,剩下的負擔就輕多了,居民自然更願意參與藝文活動及享受閱讀。調整使用進修計劃不需增加預算,但對文化事業及藝文工作者有切實支持。更貼心的是,若像醫療券那樣允許轉給家人使用,那些捨不得為自己花錢的長輩,或許會願意與孫輩去聽場音樂會,文化傳承,不就這樣悄悄開始?

  三是跨界合作,在文化之外求發展,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社會,不分畛域。比如近年受情緒困擾的居民日見增多,文化團體若能與心理機構合作,用戲劇、藝術來撫慰人心,帶出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訊息,既展現文化的治癒力,也讓大眾看見文化的實用價值。文化基金可主動設計專項資助,鼓勵創作者走出舒適圈。畢竟,當文化能回應社會痛點時,它的生命力才會真正旺盛。

  歸根結底, 文化建設像種樹——既要政府澆水施肥,也要居民樹蔭乘涼,還得讓枝椏延伸到其他領域的土壤裡紮根。多方合力,才能讓“文化澳門”從願景變成可視的森林。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李自松理事長:一是拓展國際傳播。目前澳門的文化氣質並未被廣泛認知和接受,需要下大力氣塑造“文化澳門”的口碑,可以抓住某些文化事件,做最優化的策劃、推廣、宣傳。

  二是重點扶持幾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除了單純的資金支持,更應做政府方面的配套服務。這些項目擅長做單項內容,在實際代表澳門向外推廣挖掘上缺配套,政府可以發起配套國家基金的項目,形成合力,真正把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做成精品。

  三是澳門的水彩畫在美術界享有很高地位,尤其在澳門街、老澳門的題材創作上有濃濃的澳門味,可以挖掘澳門與水彩畫的歷史淵源開發文化IP,打造一個在水彩畫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文化符號。

  四是推廣人才“委培制”。將有潛質的年輕人派往國家級的項目中去實習,尤其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文藝創作已經不單是人文科學,更多需要藉助技術來實現;現在的高校保送制只是滿足高中畢業生的求學,“委培制”或能解決求職。五是藉著“東亞文化之都”的金名片,開發東亞國家合作的項目。比如:漢字、書法、節慶,這些是中日韓國家有共同點的文化,以某個主題在澳門舉辦,以文化交流的方式促成東亞國家文化認同。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副院長: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面對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態勢,仍有諸多提升空間。關鍵在於要更加科學地處理好澳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共生關系,促進兩者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一是強化核心資源整合,構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共生基礎。澳門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文化資源向產業資本的轉化效率不足。特區政府可以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系統梳理文化遺產、節慶活動、民間信俗等符號資源,明確可產業化開發的優先級,推動非遺資源的IP 化運營,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在內容端的深度互嵌。

  二是完善人才共育機制,培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共生動力。澳門文化產業存在人才結構單一、跨界能力不足的瓶頸。特區政府應推動“教育- 實踐- 產業”鏈式人才培養,鼓勵高等教育開設文化藝術管理、數字文化產業等跨學科課程,強化本土人才的創意轉化能力,並設立產學研合作項目,鼓勵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策劃執行。

  三是推動治理模式轉型,創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共生機制。當前澳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協同多依賴政府主導,市場與社會力量參與有所不足。建議由政府負責政策引導與資源調配,引入專業機構運營公共文化項目。企業依託市場化能力開發文化產品,反哺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社團可以發揮社區紐帶作用,推動文化品牌建設和推廣。

  總之,政府可以通過資源價值重構、人才能力培養與治理機制創新,建立文化要素保護、文化價值轉化、文化產業增值的全鏈條發展模式,使文化事業成為產業創新的內容源泉,文化產業反哺事業發展的可持續動力,最終構建具有澳門特色的文化共生生態系統。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隨著博彩經營批給重新競投工作的完成,澳門進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期,綜合旅遊休閒業迎來發展新紀元。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充分發揮澳門文化的獨特優勢,制定推出系列擴展客源計劃,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盛事,致力打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旅客需求的休閒旅遊業態。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可謂有目共睹,也讓業界充滿期待。無論“演藝之都”的提出,“體育之城”的倡導,還是“教育之城”形象的塑造,都是圍繞泛文化主題展開,都可以視為政府在文化事業領域的有為舉措。

  文化事業的提升與發展,應視為一項長期性系統工程,是沒有期限的大業偉業。要紮實有效地提高特區政府各級官員的文化理論素養,把對文化的重視從政策出台、文件傳達的狀態真正落地落實、深化實化。透徹理解以文化為引線,鍛造“文旅搭台、經濟唱戲”的內蘊與優勢。凝聚共識,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和影響,真正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澳門小而精、小而美、包容多元的文化內蘊極其精彩。應盡快制定出台中長期文化戰略規劃,明確文化發展的願景目標。設立不同類別的文化基金,加大資源投放力度,優化資助機制,簡化中小型文化團體、專家學者、作家藝術家的申請流程。支持文化事業,要拿出新魄力,要有擔當精神。各類委員會成員,既要适度保留老面孔,更要大量補充新血液,延攬學有專長者參與文化事務策劃。建立評估與回饋機制,定期評估政策效果。公眾諮詢機制應常態化、規範化,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澳門文化的辨識度,構建更具活力與可持續性的澳門文化生態系統,助力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