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如何打造更多代表“文化澳門”的標誌性項目?對此有何建議?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相較國內外大都市,當前澳門文化設施的更新略顯滯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文化設施不敷應用,多多少少使文化工作者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也不利於開展內外文化交流。要破解這一困局,亟需在新城區加速規劃地標性文化綜合體。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李自松理事長:我認為,孵化和打造城市文化IP 是澳門文化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可以嘗試走出一條結合打造澳門自身IP 和引進相結合的路子。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副院長:我認為可以從文化空間建設和文化產品打造兩個層面來深入發展。一是構建空間“奇觀”;二是打造本土演藝節目。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打造代表“文化澳門”的標誌性項目,要最大程度地彰顯澳門文化特色,凸顯澳門元素。在利用現有文化設施,優化文化設施佈局的同時,加強文化空間建設,致力打造設集文化、藝術、商業於一體的文化綜合體。
2. 您認為特區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支持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文化是眾人之事,要達至“文化澳門”的願景,單靠文化界努力是不足夠的,需要全民投入。一個指標就是有更多居民參與文化活動,這又為實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條件。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李自松理事長:目前澳門在所有人的印象中依然是“賭城”的印象,澳門的文化氣質並為被廣泛認知和接受,需要下大力氣塑造“文化澳門”的口碑,可以抓住某些文化事件,做最優化的策劃、推廣、宣傳。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副院長:面對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態勢,仍有諸多提升空間。關鍵在於要更加科學地處理好澳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共生關系,促進兩者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應盡快制定出台中長期文化戰略規劃,明確文化發展的願景目標。設立不同類別的文化基金,加大資源投放力度,優化資助機制,簡化中小型文化團體、專家學者、作家藝術家的申請流程。
3. 如何更好支持澳門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打造澳門文化品牌?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為更好地支持澳門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優秀作品,打造澳門文化品牌,我們需從政策支持、資源整合、科技應用及國際化推廣等多方面著手。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李自松理事長:可以放開項目限制,採用評分製,按分數高低排序確定項目好壞,高分的給予資助,獎勵創新。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副院長:一是通過深化“演藝之都”建設,鼓勵澳門文化工作者的創造性參與。具體措施可包括增加實驗性小劇場以支援青年藝術家創作;活化工業大廈,打造如北京天橋地區那樣的小劇場群落,以及在標誌性演藝活動中融入更多本地元素等。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在社會分工精細的當下,嚴格來說,澳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作家。寫作人大多在工餘課後擠出時間精力從事創作,這一現實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才情發揮,給創作帶來了約束和制約。因此,支持澳門文藝工作者,刻不容緩。
4.內地哪吒火了又火,澳門也有哪吒廟和相關節慶活動,這對打造澳門的文化IP 有何啟發?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澳門可以挖掘與本地密切相關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這些故事具有地方特色,能夠與現代文化形式結合,創造出有吸引力的文化IP。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李自松理事長:澳門的哪吒廟延續的是傳統節慶活動的思路,年復一年,不曾改變,缺乏時代感。內地哪吒其實只是用了哪吒這個人物,卻賦予了這個人物非常多的文化內涵,甚至映射當下的國際關係。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副院長:打造澳門文化IP 需立足於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沉澱,探索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化機制。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澳門擁有獨特的哪吒信仰和節慶文化,如哪吒誕、哪吒巡游,這是極具在地特色的文化符號,是澳門打造文化IP 的基礎。深挖“澳門哪吒”的獨特內蘊,構建差異化的文化IP,是政府和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5. 在加強與內地其他城市的文化合作方面,您有何建議?
澳門立法會陳浩星議員:本人認為在加強與內地其他城市的文化合作方面,現階段主要的陣地還在大灣區。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李自松理事長:澳門能走出去的文化項目太少,即便走出去也濺不起水花。應該選擇一些有實力的澳門文化藝術作品,參與內地大項目合作。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副院長: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等因素的影響,澳門延續著一些內地業已消失的文化,曾經的文化“邊緣”在一些文化事項上反而有可能成為文化“中心”,這成為深化澳門與內地其他城市開展文化合作的立足點。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劉景松博士:在當今文藝發展呈現出新動態、新趨勢與新問題的形勢下,粵澳合作有必要進一步突破地域局限,攜手打造恒常狀態的文藝合作機制。
此次探討,各位嘉賓的觀點及建議可謂專業、中肯,為澳門文化建設把脈,其中不乏精闢的論述。
梳理各位嘉賓的意見,本刊認爲:文中嘉賓提出一些現象值得重視,例如:目前澳門的文化氣質並未被廣泛認知和接受,需要下大力氣塑造“文化澳門”的口碑;相較國內外大都市,當前澳門文化設施的更新略顯滯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文化設施不敷應用,多多少少使文化工作者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也不利於開展內外文化交流;在社會分工精細的當下,嚴格來說,澳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作家,寫作人大多在工餘課後擠出時間精力從事創作,這一現實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才情發揮,給創作帶來了約束和制約。
最後,支持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還需特區政府拿出新魄力,大力支持澳門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建設文化澳門,正如文中嘉賓陳浩星議員所言:文化建設像種樹———既要政府澆水施肥,也要居民樹蔭乘涼,還得讓枝椏延伸到其他領域的土壤裡紮根。多方合力,才能讓“文化澳門”從願景變成可視的森林。
……